编者按: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6月,十一届上海市委九次全会以此为主题,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
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上海基层街镇取得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创新经验,遇到了哪些难点、痛点问题,今后有哪些规划和畅想?人民网上海频道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栏目,以“我们的城市”为主题,联合推出“上海街镇书记面对面”系列访谈,今天推送第十期——静安区静安寺街道。
静安寺街道,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核心地段。多年来,坊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南京路是全国人民的南京路,而静安寺是则是老上海、老克勒的静安寺。足以见证静安寺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
“老年人多”“老建筑多”“老故事多”“新商圈成熟”,静安寺街道“三老一新”的特点,在赋予静安寺响亮名声的同时,也为街道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洪明铭
如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事情都做到老百姓的心坎里去?在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洪明铭看来,“社区治理靠人民、社区发展为人民”,让人民从城市建设的旁观者、批评者转变为建设者、管理者,让共建共治共享真正扎根落地。
摄像/葛俊俊
“老上海”“新商圈”, 打造宜商、宜业、宜居、宜游街区
静安寺街道很多老式公寓的居住者大多是医生、教师、艺术家、银行职员买办等,他们对文明、修养、品位的追求成为了上海人的主流价值观和审美品位,同时也造就了静安寺不同凡响的格调,成为人民上海的缩影。
“这些居住者现在仍在公寓内安享晚年,也形成街道辖区范围内老年人比例较高的现状。”据统计,静安寺街道辖区内60岁以上户籍人口近1.6万人,超过总人口的42%,洪明铭指出,这也为静安寺的为老服务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静安寺目前共有53处,277幢历史保护建筑,以及辖区85%以上的风貌保护建筑等。”街道的辖区范围内邨、坊、里、弄齐全,再加上千年古刹静安寺庙,可以说是一部值得赏味和阅读的历史。洪明铭如数家珍,“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贝疙瘩,是我们的历史传承。”
而老故事同样也是静安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刘长胜故居、蔡元培故居、张爱玲故居、周信芳故居等,每一个故居都是一串故事,都是历史的积淀,无数的精彩在静安寺上演,也留下了中国近代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静安寺商圈
如今的静安寺,一个“新”字圈出了时代的气息,也凸显了静安寺的生机与魅力。几十年的发展,静安寺商圈日新月异,在静安区首屈一指,榜上有名,去年仅税收就高达67亿元。
“这样的辉煌属于人民。”作为闻名沪上的高品位商业商务区和生活居住区,静安寺街道如何保持商圈强大综合辐射力的同时,传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打造宜商、宜业、宜居、宜游的街区;面对“中心商务区、外围居民区”的“二元结构”,城区管理如何实现精细;老龄化程度高,白领众多,如何在服务“两白”的同时,兼顾少年儿童、家庭困难等其他人群,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新课题。
“有些事情可以让居民或者企业当家做主说了算”
超大型城市社会治理,本质上也是为人民而治理,静安寺街道摸索出哪些富有成效的经验?洪明铭说道:“广大人民群众选择居住或者工作在静安寺地区,就想把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好,而需要我们来做的不光是让他们过得更好,还要过得更幸福、更有意义,更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静安寺街道
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上,静安寺街道的做法是:抱朴守拙、不走捷径,踏踏实实地去为老百姓做每一件事,做到少瞎操心一些,少越位;多傻做一些,不缺位;往后退一些,多让位。
例如在美丽街区建设中,针对愚园路的店招店牌整改,静安寺没有一意孤行,而是将这条路91个商家纳入,共同参与,用商家自己的设计方案成功推动了整改,把愚园路逐步打造成“网红”打卡地。
又如,静安区还有144户居民在拎着马桶生活,每天早上要去简易倒粪站或者马路中间的小道口进行清洗。居民旧改愿望强烈,这144户“硬骨头”如何啃下?“我们带着党员干部一户一户去询问,通过细致的大调研,最后打出了消灭手拎马桶的口号。”街道依托“美丽家园”建设,形成“一户一表”“一户一策”,不仅成功告别了辖区最后144个手拎马桶,也温暖了老百姓的一颗心。
“对老百姓的任何合理需求都要有钉钉子的精神,有一股说到做到、坚不可摧的傻劲”“ 少瞎操心一些,就是不去替老百姓瞎操心”“让人民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环节,甚至有些事情可以让居民或者企业当家做主说了算”,静安寺街道知行合一,实现了从街道“独唱”到街道和社会“合唱”,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五连冠、连续十二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社区。
“五个人人”是对“人民城市”的完美诠释
如何让不同年龄的人在社区都能找到提升自我、展现才干的机会,努力创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洪明铭通过街道生动的案例对此进行了阐释,他认为,“ 五个人人”就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具体诠释。
其中,“五个人人”包括: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洪明铭说道:“在静安寺街道不一定要拿多重的奖,不一定要拿多大的牌,对于我们来说,出彩就是在我们的整个社区发展当中,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个人体现他的自身价值,这就是真正找到了出彩的机会。”
老年志愿者为静安公园园艺工人送上帽子和围巾
班前一小时项目,白领志愿者在华山医院为老人服务
静安寺街道辖区共活跃着8000余志愿者,培育200余个志愿服务团队,近年来共开展志愿服务项目1800个,形成50余项特色品牌项目。今年,街道指导的“千人帮百家”等为老服务系列项目获得全国最美志愿服务项目,“幸福白老汇”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华山路303弄部分房屋日照时长不足,微网格议事厅讨论建议建造一块共享晒衣场,最终居民出点子、企业想方子、政府出票子,成功建成了广受群众欢迎的“七彩晾衣场”。街道通过“区域化党建”和“网格化党建”,发挥老百姓“主人翁”精神,将他们的想法由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进行收集,切实将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静安寺街道服务商圈白领,建楼宇党建高地
华怡园是上海中心城区第一个探索老旧公房加装电梯的小区,前后历时8年多,“摸着石头过河”,如今小区4个楼栋全部成功加梯,这不仅得益于出台政策的不断推动,更体现了强有力的党建引领、社会支持和居民自治。这也是“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生动体现。
2006年起,静安寺街道率先提出“为老助餐”服务,为孤老及行动不便老人提供助餐,如今每年助餐总量超过43万客。“40余万客全年无休,包括大年初一及节假日,为我们的老年人送上热乎乎的饭菜。”此外,率先一步开通“医养直通车”,将三级甲等医院的优秀专家和医疗力量下沉到街道、下沉到社区、下沉到真正需要服务的家庭中去,让生活和居住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切实感受到温度。
为老助餐服务,每年助餐总量超过43万客
第五个“人人”,在洪明铭理解中,就是要有家的感觉,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例如在疫情期间,做到了“看家护院”,街道100余名机关和居民区党员干部、1000余名居民党员骨干、2000余名企业和单位党员志愿者戴起红袖章、穿起小马甲、拎起小喇叭,拿上额温枪,真正把自己的社区当成自己的家。
“静安寺街道对人民城市的建设推进尚处在初步阶段,成效还需要不断巩固和提升。”洪明铭表示,接下来,街道将着重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着重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这两项“牛鼻子”工作,畅通城市生命体、有机体在一线的“末梢神经”,以打造“同心家园、幸福社区”为核心,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静安寺街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