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生义:

让老小区变得更智慧,让老居民乐享新生活

唐小丽 实习生杨璨宇

2020年10月12日10:53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编者按: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6月,十一届上海市委九次全会以此为主题,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

在人民城市建设过程中,上海基层街镇取得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创新经验,遇到了哪些难点、痛点问题,今后有哪些规划和畅想?人民网上海频道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市民与社会》栏目,以“我们的城市”为主题,联合推出“上海街镇书记面对面”系列访谈,今天推送第四期——长宁区北新泾街道。

视频制作:邬迪

提到北新泾,在不少老上海人的心里知名度颇高。它的前身是上海县五大古镇之一的北新泾镇,始建于南宋时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里曾经是长宁城市化最早的地区之一,自1996年撤镇变街道后,北新泾成为一个典型的居住型社区,大多数小区建设于80、90年代,基础设施相对陈旧。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在2019年8月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北新泾街道的“AI+社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惊艳亮相。“老小旧”是如何蜕变为时尚“AI社区”的?近日,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北新泾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生义。

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生义接受采访

“要做就做最难的,痛苦一阵子,幸福的却是一辈子”

“要做就做居民最需要的事,啃最难啃的硬骨头。”军人出身的张生义说话很是干脆利落,“这件事真的不好做,但只要做好了,居民痛苦的是一阵子,幸福的却是一辈子。”

张生义口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指的是新泾六村的室内污水管改造工程。1996年建成的新泾六村是典型的售后公房,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老小旧”住宅。由于建设年代久,原装污水管是铁质的,管道被堵塞和腐蚀的情况很严重,居民家里下水不畅,时常出现管道堵水、墙面渗水等情况,居民为此直呼头疼。一些居民家中,屋顶墙面涂料鼓包、脱落,都是楼上居民家中漏水惹的祸,一般性的维修却无法根治。

污水管道改造前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到居民家中原位更换污水管道。57个门洞,一栋一栋地改造污水管,不仅需要整栋楼居民的同意,更涉及无法避免的破坏性施工。尤其是一楼需要改造横向污水管,要在居民家中进行开挖。“开始居民不大想换,可拆下的管子摆出来,大家就明白了。”张生义说。

污水管施工阶段,居民家的厕所和淋浴都无法使用,只能到居委会洗澡。因此,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新泾六村居委会每天晚上12点才“打烊”,确保每一位居民当天都洗漱完毕,可以安心休息。

此时,居民区党组织充分发挥了引领和凝聚作用,一次次开会宣讲、一趟趟上门沟通、一通通电话联系,党员、居委干部、楼组长和志愿者带头改造。“我印象最深的是新泾六村10号楼102室的楼组长,他们家里半年前刚刚完成装修,得知改造消息后,带头改造并答应做‘样板间’,发挥了非常积极的示范作用。改造后,水流明显通畅了,居民听到了久违的‘哗哗哗’的流水声。”

污水管道改造后

有居民住进完成改造的新家,用上畅通无阻的水管后纷纷翘起了大拇指:“污水管改造感觉比加装电梯还难,是名副其实的‘社区第一难’,我们的政府给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

张生义还提到这样一组数据,在污水管改造前,新泾六村每年因为管道阻塞引发的居民矛盾有五六十起。以2018年为例,新泾六村各类人民矛盾调处共63起,其中由于水管渗漏、堵塞引起的就有58起。今年以来,由于污水管引起的居民矛盾为零。

改造后的新泾六村小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室内污水管改造工程,是北新泾在精品小区建设中的特色项目。如今,在长宁每年不少于100万平方速度推进精品小区覆盖的规划之下,北新泾顺势开启了“整区推进”,目前已完成3个小区共计22万平方米的精品小区建设,正在实施新泾四村等10个小区27万平方米的建设。

“智慧社区给老小区带来的获得感,比商品房小区更强烈”

2019年,作为全市首批12个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之一,北新泾“AI+社区”参展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主动呼应智慧康养、智慧生活、智慧文化、智慧运动等百姓生活“新开门七件事”需求。

“老小旧”变身为“AI社区”,着实令人惊叹。在新泾六村中心位置,一栋名为“北新泾街道——乐爱家”的房子人气非常旺,看似平常的外表,内里却聚集着来自科大讯飞、深兰科技等一众人工智能企业的最前沿技术。

北新泾街道乐爱家

“我们把AI社区的应用场景集聚到新泾六村,是有一定渊源的。新泾六村处于辖区内一个位置相对较偏的小区,离相应的服务站点都有些距离。”张生义介绍道,“我们希望通过AI赋能,进一步弥补老小区硬件设施、服务力量、周边配套等方面的不足,在服务多元对象、缓解康养供需矛盾、优化小区管理、强化精细治理等方面实现突破,从而让居民区们享受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从某种角度来说,智慧社区给老旧小区的居民带来的获得感,比商品房小区的居民更强烈。”

确如张生义所说,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的小区打造“AI+社区”应用场景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走进乐爱家,门口的智能问诊机集在线问诊、AI诊疗、电子处方及医药智慧零售于一体,居民可以24小时随时来到机器前,与市内各大医院的当值医生“连线”,在线问诊,还可以从医药零售机买到各类非处方常用药。

“这个真的挺方便,24小时营业。有一次我半夜头疼,去医院看病不方便,就过来试试。”小区居民张阿姨回忆起之前“看病”的经历,“根据测量数据给我开了药,我在旁边的机器马上就买到了。”

除此之外,在乐爱家,居民还可以通过一楼大厅的“一网通办”超级服务终端,扫描身份证或随申码,体验养老金查询、居住证更新、就医记录册办理等各类服务,满足老百姓“不见面”“少接触”的办事需求。

新泾六村“乐爱家”设施投用以来,居民们欢欣鼓舞。不少原本打算置换房子的居民点赞道:“这么高大上的智能设备,这么优美的小区环境,又加装了电梯,我要在六村住一辈子了!”

张生义介绍,目前,北新泾已经完成了智慧社区一期(即新泾六村乐爱家)的建设,被市经信委评为首批“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示范点”称号。今年,北新泾正在推进二期建设,继续深化应用健康自测便捷就医、监控高空抛物、提供社区法律知识库查询、破解双职工家庭课后托管难、减轻一线工作负担等。在试点基础上,将成熟、规模化的解决方案,推广辐射到整个街道。

“让居民在步行范围内,享受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服务”

老旧小区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智慧社区,未来还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规划?

对此,张生义给记者介绍道,多年来,北新泾致力于规划建设功能复合化、布点合理化、服务特色化的社区服务体系,推进服务民生“最后一公里”向“最后一百米”延伸,满足工作人群和居住人群的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生活需求,建设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

2020年北新泾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完成升级,让居民实现平安服务“最多跑一地”

张生义以为老服务、助残助困等为例,进行了介绍。截至今年6月,北新泾街道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占比40.13%,明显超出上海市和长宁区的平均数,是中心城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我们参照市级B类标准率先建设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突出‘街镇综合服务圈—社区托养服务圈—居民区活动圈—邻里互助圈—居家生活圈’五圈合一,在3个老年助餐点、15个老年活动室、25个老年人互助睦邻点以及60余家单位组成的爱心助老联盟的基础上,又在推进新泾五村和北翟居民区新建两处为老服务综合体建设,为完善布点、织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奠定基础。”

北新泾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枢纽式服务

在助残助困方面,作为上海市残联试点和区“一街一品”项目,北新泾正在打造以“智慧助残”为特色的社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面向残疾人的专业日间照料中心和就业创业培训中心,为社区残疾人提供智慧、精准服务,开启家庭无障碍体验新模式,为社区2323名残疾人提供零距离服务。

北新泾不仅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新辟24小时自助办理服务区,还将社区事务预受理点延伸覆盖到居委会(图片均由北新泾街道提供)

此外,在公共空间的打造上,张生义提到,街道通过承办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北新泾社区案例展,积累了公共空间有机更新的实践经验。目前,正稳步推进苏州河中环桥下空间更新项目,配合苏州河慢行步道(长宁段)建设工程,打造人文景观、滨河步道、体育健身、社区休闲相结合的公共空间。

“北新泾街道2.22平方公里,地域面积相对不大。”张生义说,“聚焦社区居住属性、老龄化程度高和产城融合等特征,让居民在步行可达范围内享受更加安全、友好、舒适的生活服务,始终是我们的初心和追求。”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