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通地铁:从全国标杆到国门印象 科技赋能筑起智能运维“安全网”

龚莎

2020年09月30日17:10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1990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上海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自此,上海轨交地铁的发展脉络便一发不可收拾。2002年,中国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后,上海轨道交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机遇——用五年多一点的时候,到2010年世博会前建成总运营里程达到400公里、共11条轨道交通线。

2005年到2007年,上海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新增134公里,达到了234公里。紧接着的三年,继续年均增加80公里,实现了世博会前建成400公里的目标。6年间,年均增加54公里,是常规每年新增5公里左右的10倍以上。

在建轨道交通14号线地下区间盾构掘进正在穿越黄浦江

而早在1953年,外国专家断言,上海要建地铁,就像在宇宙中找一个支点撬动地球一样困难。以刘建航等为代表的上海地铁人“就是不信这个邪”,硬是实现了“在豆腐里打洞”的地铁梦,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单线到多线、从多线到网络再到超大规模网络的历史跨越。上海地铁以2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被世界地铁协会(CoMET)称为“世界城市地铁建设发展史上的奇迹”。

国内最大断面土压顶管顺利贯通

一面大屏实现“望闻问切” 有了“大脑”的智能运维很“刚”

上海地铁是目前全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现有17条线、416座车站,总运营里程705公里。2019年,日均客流超过1063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1329.35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的66.6%。

现在的上海地铁网络中,拥有国内首条跨越两省的地铁线路11号线,国内首条实现最高等级(GOA4级)的全自动驾驶线路10号线,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信号系统的全自动驾驶线路17号线,首条边运营、边改造、边建设的线路5号线。

近年来,上海地铁聚焦运营服务品质提升,以建设“智慧地铁”为契机,不断探索创新轨道交通智慧化应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业务,开展试点应用,实现了资源整合、模式创新、效能优化,在不断提升运营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加强了超大规模轨道交通网络的综合管理能力。

全自动开关站功能将开关站时间由约2个小时缩短到300秒左右;利用智能视觉视频等技术实现大客流实时监测等精准车站客运管理;语音购票机的应用提升人性化的服务体验……在汉中路站、诸光路站、新江湾城站、顾村公园站和惠南站五座试点车站,实现对车站环境、设施设备、人员、客流的状态感知与集成管理,拓展车站智能运行功能,真正实现了车站“智能化”。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运维系统,上海地铁实现了列车及相关设施运行状态的远程故障监控和诊断,大幅提高对运营故障的判断处置效率,运营准点率在全球行业内位列前茅。论及智慧维保,上海地铁就是这么“刚”。

“一张照片13个G!“一面大屏上,一张360度全方位的4k高清列车照片,足以“揪出”车轮上蚊子般大小的瑕疵,动动鼠标就可以对整列车实现精准的“望闻问切”,通过在车辆段或运营正线轨旁安装基于红外线、激光、线阵相机、雷达等传感技术的检测装置,实现轨旁综合检测。

“以前都是人动车不动,现在是车‘动’人不动,”实现车辆的智能运维后,“再也不用来回跑了。”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生华介绍,智能运维系统融合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通号设施设备的实时可视化监测,有效建立状态维修机制,提升通号设施设备运维检修维护的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

供电设备智能运维系统通过完善设备履历、维修、维护、备件管理、运行监测、标准化和规范化等业务和流程管理,提高设备日常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安全生产,更重要的是为设备管理决策提供了基于事实的数据支持,建立预防维修为主的维修维护管理体系。

释放文化磁力 科技赋能筑起有温度的“安全网”

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投用大大提高了列车的安全可靠性、增大线路通过能力、提升旅行速度、减少车辆需求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等优势,因此10号线运营可靠度和运营效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很多人担心全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实际上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大数据有自我分析并不断自我改良的机制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列车的安全可靠性。”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马伟杰表示。

新投入使用的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运营调度指挥中心

全自动驾驶功能配备了智能运维系统这层保护伞后,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挖掘等手段建立设备健康管理模型,真正实现了车辆运行状态实时监测与健康评估,大大提高了车辆的可靠性。

全自动驾驶带来了安全可靠,“红眼航班”则是这座城市“温度”的体现。

为了适应特大型城市周末和节假日及春运期间航空铁路集中到达客流的交通衔接等需求,自2017年开始,上海地铁1、2、7、8、9、10号线等6条线路实施周末和重大节假日延长运营时间到零点,平均延时超过60分钟,最长超过80分钟,方便都市夜归人,助力城市夜间经济生态发展,被“红眼航班”的乘客誉为“一座城市的温度”。

地铁音乐角举办公益演出

不仅如此,上海地铁还系统性推进“地铁公共文化”建设,建成了以人民广场站为核心,以700多场地铁音乐角公益演出、300余列次主题文化列车和“党的诞生地”主题车站、“诗歌进地铁”“双城记”等文化项目为代表、“看得到作品、听得到音乐、悟得到精神、学得到知识、感受得到文化氛围”的公共空间,让单调的出行成为有情怀的文化之旅,也成为了“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一环。

“互联网+地铁”做理论“引线” 打造精细化运维管理样板

“人不应该做以效率为导向的工作,我们应该去做创新的内容,做一些更有前瞻性、有创造性的工作。”维保公司通号分公司运维支持部常务副经理陆鑫源强调,先进的理念是“一条引线”。

近年来,上海地铁倡导“互联网+地铁”的理念,继率先在国内实现WIFI无线信号的地铁车站、车厢全覆盖之后,又在原有单程票、交通卡的支付形式之外,开发了基于“METRO大都会”上海地铁官方APP的“地铁快付”系统,根据自主设计的二维码标准,可以保证使用和消费过程的封闭安全。

通过这一系统,乘客持手机即可刷码过闸,无票无卡通行地铁全网。目前,“METRO大都会”累计下载总量超过3517万次,累计实名注册用户2445万人,工作日平均使用量达210万人次。

在此基础上,上海地铁积极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自2018年起,陆续联合杭州、宁波、徐州、温州、合肥、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等9座长三角城市开通了互联互通、异地刷码乘车功能。走出长三角,上海地铁还与厦门、兰州、青岛实现了二维码互联互通。

据统计,用户累计使用异地扫码乘车数已经超过463万人次。另外,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还通过APP推出了线路区间满载率和车厢拥挤度等重要服务信息,方便乘客选择。同时,利用APP丰富地铁周边的生活服务功能,为乘客提供“导乘、导读、导游、导购、导吃”的“五导服务”,引领城市地铁生活的新潮流,实现从单一的交通运输服务功能向综合服务的城市地铁网络的转型。

以上海地铁建设为样本的经验输出,搭配智慧化的运维及精细化的管理,软实力与硬技术的组合拳,一出“招”,便拔尖,并惊艳全球。 

(责编:龚莎、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