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英雄走进上海交大医学院“开学第一课”

2020年09月14日21:09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9月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生入学典礼上,656名2020级新生穿上象征身份与职业、赋予责任与使命、承载理想与信念的白袍,举起右手,郑重许下医学誓言,向医学生涯迈出第一步。

跟随英雄脚步 迈入医学殿堂

从前很平常,今年不寻常。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以《使命担当 追求卓越》为题,作了开学第一课。他以“勇当医学教育改革排头兵”“敢为忠诚担当奉献交医人”“争做人民生命健康守护者”三个篇章为脉络,深入介绍医学院的历史方位、独具的综合优势和当下的开拓进取,引起全场师生的广泛共鸣和热烈反响。他用“有理想、有温度、有本领、有担当”12个字概括了如何成为卓越医学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向新生们喊出“国有大疫,更有大医;白衣披甲,国运所系!你们赶上了一个医者责任重逾泰山的时代,国家从来没有如此信任、如此重托又如此尊敬你们即将从事的行业。属于你们的时代已呼啸而至,相信你们绝不会辜负。努力吧,少年!”

2020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法语班的汤昊雨作为新生代表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入学仪式上说道,回望过去的几个月,新冠病毒肆虐时,这里涌现了无数白衣执甲的最美逆行者,“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坚毅和决心,闪耀着交医人的勇气、使命与责任。如今,自己走进了交医,会沿着前辈师长的足迹,传承师长精神,将心中的光将融汇于这片灿烂星海。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英文班边懿泽认为穿上白大褂,举行授袍仪式,就是为了让自己在正式踏入医学殿堂时就牢记作为一名医者的责任与使命,为了让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涯中不断进取,凭借高尚医德、高超医术和生理心理健康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医生。

舞台思政情景课堂 传承弘扬大师精神

当天下午,上海交大医学院举行了“传承大师精神、对话抗疫英雄、启航医路梦想”的思政教育情景课堂,将情景式教育搬上舞台,使得“思政课”鲜活起来。据悉,此次活动也是“学四史·知院史”系列教育活动之一。

由于疫情,每年都会在医学院新生入学的舞台上演的大师剧《清贫的牡丹》,今年改为观看录像。该剧是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为原型,将他七十年从医生涯的奋斗历程和感人故事搬上戏剧舞台,观影结束后,演职员代表们也来到了现场,与新生们分享了他们如何用最切实的行动演绎大师故事,践行大师精神。

剧中李主任角色扮演者刘畅,是来自基础医学院的一名教师,她曾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她讲道,每次演完这部剧,都会看到同学们含泪的眼睛,她希望每一位交医学子都能带着对医学的爱和感动,从这里医路起航。自己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希望可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身边的典范。

饰演王振义院士的研究生杨润,目前在仁济重症科学习,他认为,剧中参演的各位师生的无私奉献,就是大家要传承的大师精神。大家收获的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励志精神,而这样的精神会一直激励自己戒骄戒躁,为医学奉献终身。

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昊,也参加了历年的演出。她一直将王振义老师当作自己的偶像,参加演出就是向自己心中的大师致敬,每一次的排练与演出,都是对他心灵的一次洗涤,让她能深入地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传递给同学们。

老干部工作办公室徐华老师是牡丹剧社的副社长,是剧中病人家属等小角色的扮演者,他坦言跑龙套的角色与大家在生活中的角色一样,可能都很平凡,要学习王老的“牡丹精神”,耐得住寂寞和清贫,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踏实面对,一步一个脚印,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020级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法文班新生刘正源观摩了《清贫的牡丹》后谈到,话剧让自己了解了王老令人肃然起敬的一生。最让他动容的,还是他的医者仁心,在一例又一例病人死亡的场景,舞台中央的王振义被报告患者死亡消息的护士包围,这四面楚歌般的情景仿佛正象征着他的悲痛、焦虑还有面对白血病的束手无策。作为一名医生,与每个病人感同身受,并以此鞭策自己,只有拥有这样博爱的胸怀,才称得上是一位有灵魂的医者。

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以生动感人的形式对医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思政课”不只在课堂上讲,也可以在舞台上演。

直面大师后辈 感受医者担当

如何践行大师精神,作为王老同科室的后辈们,可能感触最深。情景课堂的现场邀请到王老所在的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许彭鹏和薛恺两位医生,许彭鹏医生是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第三批“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他分享了离家千里驻扎在青藏高原时,克服缺氧的恶劣天气,助力边疆医学建设,诊断并治疗了当地第一例淋巴瘤患者,经过多方努力,在日喀则医院完成了第一例骨髓穿刺诊断。他坚定说道,“祖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建设,只要需要我们的地方,我定会像王院士一样,毫不犹豫选择投身家国。”

科室里另一位年轻的医生薛恺,是上海第六批援鄂医疗队、武汉同济光谷院区新冠诊治专家组成员。在陌生的环境,面对未知的疾病,薛凯作为一个开拓者,奋斗在最前线,访谈中,薛凯回忆起当时抵达武汉的24小时内,就建立起合乎标准的隔离病房,迅速投入战斗,救治起各个地方转诊来的新冠重症患者。他回忆2005年刚加入血液科时,还是一名“小白”,每周王老都会坚持教学查房,以一个病例为切入点,高年资学生汇报病情,低年资学生分析病情,在他眼里,王老已是“武林王者”的水平,但却给予后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用鼓励的方式指出学生们的不足。

新生们面对面聆听了学长前辈的故事,感受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医学的温度和情怀。

对话抗疫英雄 践行大师精神

在对话最美抗疫英雄环节,上海援鄂医疗队随队记者、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任记者黄伊罕逆行武汉57天,他用质朴的语言、动人的故事与大家一同回忆了那段恐惧和无助、乐观与温情的时光。

随后,黄伊罕与援公卫、援鄂两位医生展开访谈。刚刚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的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瞿洪平在访谈中提到,当时接到援公卫中心的任务后,丝毫没有犹豫,肩负着交医的使命,同另外交医系统三家医院一同参与危重症患者救治,从认识病情、诊断病情到治疗病情,一路摸索,反复推敲,克服了新冠病情的不确定性。从医30多年的他认为,重症医学是病人的最后一道防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挽救生命、帮助患者重回家庭和社会的角色。他呼吁医学生们要怀着坚守初心、呵护生命,始终秉承行仁心仁爱,践行医学使命。

《查医生援鄂日记》一书的作者,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与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在抗疫前线撰写援鄂日记的初衷。查医生是今年除夕夜第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武汉坚守了68天,面对生活物资和防护物资的极度匮乏,同时又看到朋友圈有许多关于疫情负面的消息,起初只是为了完成工作汇报或是工作日志,便萌生了想发布一些正能量的信息给到外面的人,也给自己的“三重门”之最后一个心门打call。她勉励医学生们做有梦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未来医生。

活动现场,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也为新生送上新学期寄语,抗“疫”对全体人民来说是一场大战,对医疗队伍来说是一次大考,对医学生来说是一堂大课。希望在新生心中播下“大医”的种子,在后辈心中传承抗疫精神,愿同学们志存高远,练就过硬本领;脚踏实地,担当时代责任;不忘初心,守护人类健康。(童宽、雷禹) 

(责编:唐小丽、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