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今天你“绿”了吗?上海“随申码”怎样护佑3400万人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季觉苏

2020年09月05日08:4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随申码”半岁了,很多人从半信半疑到感叹“真香”。

上海拥有2400多万人口,高峰期,每天近一半的人打开它;“只要你‘绿’了就可通行”是最初大家对它的调侃;看病、乘车、借书、游泳……万物逃不过“真香定律”,如今这一“绿码”已经融入日常生活。

上线半年多,使用次数超过12.6亿次,用码人数超过3400万人(包括上海以外人口),平均每个月都有一次重要功能更新……如果“随申码”是一个创业公司,那它的成绩单堪比“独角兽”。

“随申码设计之初,就定位于上海市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市民随身服务码。”9月3日,上海市政府为“随申码”开了专题新闻发布会。此前,大江东工作室访问过随申码“大脑”——上海市大数据中心,近距离感受它的孵化过程,且让东妹带你洞悉这颗“最强大脑”的“前世今生”。

看病、坐公交……刷它!

提到去医院看病,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很多人回答:排队!如果是复诊,繁琐的看病材料也让人头疼。但是,9月3日下午,徐汇区中心医院门诊大厅内,53岁的张阿姨挎着一只轻便小包,甚至踩着高跟鞋,美美地跑来复诊。解放张阿姨双手、“双脚”的便是“随申码”。

在自助终端机上扫描随申码,即可挂号。拍摄者吴一航

在自助终端机点击“挂号”,选择科室,再将随申码一刷,半分钟不到,张阿姨就拿到了候诊号码。“上个月我第一次用随申码看病,在手机上绑定医保卡多花了1分钟,之后再来,就可以直接刷了。”

上楼,在候诊室稍加等候,在诊间,她一次性完成看病和缴费。通过支付宝入口打开随申码,完成所有就医流程后,她在“蚂蚁森林”顺便收获了15g能量。“以前看病至少排队三次,不停上下楼。现在,最多的时间是花在诊间这一件事上,真好!”

医疗付费“一件事”,是上海“一网通办”重点项目,主要基于国家医疗保障局的“医保电子凭证”,整合业务环节,重塑付费流程。疫情以来,被高频打开的随申码,正好成为切入点,成效显著。8月底,上海市公立医院医疗付费“一件事”改革,已实现全覆盖。

你用什么方式搭乘公交地铁?答案五花八门,有公交卡、微信支付宝小程序、Metro大都会APP、带有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功能的手机或手环,甚至纸币零钱……竞争激烈的乘车领域,“随申码”也排众而出。

“上线一个月,通过随申码开通地铁服务的新用户超过15.8万,开通公交服务的新用户超过8.1万。”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董爱华亮出随申码“初评”成绩单。

123路公交上,乘客使用随申码扫码乘公交。季觉苏摄

随申码乘车,优势是什么?点开随身办APP,“交通出行”类目下聚集了14个子功能,包括市民关注度极高、使用频率较多,和公共出行关系密切的公交实时到站信息、交通卡余额、实时路况、充电桩查询、停车场查询……背靠完整的交通出行生态,随申码作为一个入口,拥有更高的用户粘性。

兼顾市民需求和防疫,游泳健身也刷它

“只要你‘绿’了就可通行”,半年前,随申码“横空出世”时,这还是个段子。疫情之初,人人宅家;复工复产后,生活两点一线,随申码的“工作量”集中于一些基础性领域:机场铁路、道路卡口、医院药店、企业园区、住宅小区等。

作为政务性应用平台,随申码的更新速度丝毫不输一些互联网“大厂”:2月17日,仅用了24小时,随申码开发并上线。3月1日,港澳台人士、外籍人士也可获取随申码。3月15日,随申码企业版上线,助力复工复产、精准防控。4月3日,“亲属随申码”推出,为学校复课带来极大便利。5月15日,随申码和电子证照融合,助力中小企业复苏……

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东妹近距离感受被3400多万人“盘来盘去”的随申码孵化过程。中心打破人才招聘壁垒,高薪聘请大数据人才。研发部门也像一些创业公司,实行扁平化项目制管理,充分激发内部活力,才有了手机里功能不断强大的这款应用。

7月,夏季游泳高峰期到来,如何兼顾市民需求和疫情防控?其实,从5月份开始,上海市42家已开放游泳池试运行“随申码”和“健申码”(即上海市游泳场所泳客健康承诺卡二维码)互联互通——利用大数据平台共享,两个二维码互联互通,一次性核验“随申码”健康状况和“健申码”游泳健康承诺卡的状态并自动记录。

截至8月底,共有150家游泳馆实现“随申码”和“健申码”互联互通,“随申码”扫码记录超83万人次。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介绍,市民还可以期待通过 “随申码”购买观赛门票或预定健身场所等更多文娱应用。

新闻发布会现场。吴一航摄

“上海对长三角其他三个省的健康码予以互认,长三角人进入上海,无论复工复产,还是旅游、办事、购物等,都能享受很大便利。”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奇说。

兼顾安全与温度

每天使用量700万次,高峰期超过1000万次。随申码惊人的使用频次,难免让人担心数据安全。

首先,后台数据储存在哪儿?是否可靠?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任朱宗尧介绍,“随申码”建设基于上海市电子政务云,是专门应用于政府部门的私有云,采取严格的安全等级保护机制,提供安全的运行环境。

其次,前台应用端环境复杂,如何保障安全?

“前端应用,采用‘实名认证+实人认证’多因子安全认证技术,确保使用者为本人;动态的二维码码值采用国密算法云端实时生码,保障码的安全性和唯一性;数据脱敏或加密,以‘最少可用’原则,提供多场景应用。”朱宗尧说。

他还介绍了一个冷知识:目前随申码每秒最高可支持8000人同时访问,作为比较,疫情以来,随申码每秒最高同时访问量是2000人。“留了很高余量,之后可以支持更多新的便民应用。”

接下来,随申码还有哪些想象空间?东妹整理了发布会上的一手资讯,包括社会治理领域,探索将随申码应用到小区管理、治安管理、实有人口管理、人口普查等方面;交通出行领域,对有条件的停车场,试点“随申码”停车付费;文旅体育领域,在上海市更多旅游景点、文化体育场馆、公园、度假区等,推行“随申码”预约、购票、验票、入场;司法领域,探索在探视、开庭、公证、司法鉴定、调解仲裁等司法活动应用;在上海市承办的赛事、展会、大型会议活动,使用“随申码”进行身份识别、资格验证等;信用权益领域,通过大数据对特定人群进行标签化管理,从而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

可以预见,随申码将在越来越多渠道一路“绿灯”。

但它加速奔跑时,没有忘记被落下的那群人。“考虑到老年人、未成年人、弱势群体,上海市不强制所有线下场景使用随申码,‘有码认码,无码认单’,体现上海温度。”赵奇说。

(责编:唐小丽、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