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后活着的渔村”里,人们的作息时间普遍发生变化

2020年08月31日10:22  来源:上观新闻
 

“前几年,我每天下午4点就收摊了,但今年,我的收摊时间推迟到晚上8点半以后,周末到晚上10点也收不了摊。”夏日傍晚,在金山嘴渔村老街口,卖海棠糕的“网红”阿姨沈桂蓉一边忙碌,一边乐呵呵地“抱怨”着。

记者采访发现,在金山区山阳镇这座“上海最后活着的渔村”里,人们的作息时间普遍发生了变化:以前到晚上七八点,当地人就睡觉了,整个村子黑漆漆、静悄悄;而如今,到了晚上九点多,村里老街上还是灯火璀璨、人来人往,很是热闹……粗略估算,今年以来,渔村的入睡时间平均推迟了3小时以上。

一个小小渔村的夜晚变化,揭示了上海郊区“夜经济”生长的秘密。

网红店铺、民宿入住率看人气

10年前,位于杭州湾畔的金山嘴渔村,还是一个处境尴尬的远郊渔业村。

上世纪80年代,渔村的村民靠出海打鱼,几乎家家成了万元户,羡煞周边百姓。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近海渔业资源减少等原因,渔民们不得不“洗脚上岸”,艰难转型……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渔村旁的老沪杭公路上,陆续开出10多家海鲜饭店,很快成为金山区知名的海鲜餐饮一条街,每到傍晚公路两侧车满为患。

2010年,金山嘴渔村开发旅游,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如今,老沪杭公路附近的海鲜饭店已达36家。但即使是前几年,到了夜晚,渔村的热闹也仅在餐饮一条街,村里老街上和村心湖四周还是冷冷清清。

2012年,渔村开出第一家民宿“渔家客栈”。当时,记者曾在夜晚七八点去投宿过,村里黑漆漆一片,老街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也是在这一年,沈桂蓉阿姨试着在自家门口卖起海棠糕,很快赢得市民游客的好评,成了老街上的网红打卡点。

“不做生意时,我们一般晚上七八点就睡了,做海棠糕后,睡得越来越晚。昨天晚上,为了炒豆沙,到凌晨一点还没睡……”沈阿姨说,10年前一天能卖几十个海棠糕,下午4点就收摊了;现在,海棠糕摊位前排长龙成了常态,根本来不及做,最高峰时游客要排两小时才能吃到她家的海棠糕或油墩子。

今年,每到周末,沈阿姨一天要卖出七八百只海棠糕,她老公则要卖出六七百只油墩子,晚上九点以后还有游客排队。她自豪地说,女儿心疼父母,提出让他们不要再卖海棠糕了,说可以每月贴补他们1万元零花钱,但沈阿姨夫妻俩在家门口两三天的净收入就可达1万元了。

作为老街的另一家网红店铺,“老街18号”也见证了渔村的夜间变化。它坐落在老街桥头,主打小清新风格,卖咖啡也卖鸡尾酒,周末还有乐队演奏,一句“我在桥头等你”打动了不少年轻人。“90后”店主小卫说,这家咖啡店其实是渔村的第一批商铺,七八年前就开张了,但之前渔村夜晚人气不足,已关门好几年。今年6月,她和合伙人盘下店铺重新开张,没想到生意越来越好,不少人几乎每周都要来打卡,总会坐到晚上10点才依依不舍离开。沈小姐就是一位常客,她说:“在金山城区,像这样别致的酒吧极少。渔村开出的一家家咖吧、酒吧,丰富了郊区年轻人的夜生活。”

更有说服力的数据则是渔村民宿的入住率。据上海山阳旅游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渔村已有近30家民宿,床位数近500个。这个夏天,到了周末几乎每家民宿都是一房难求,入住率接近100%,而去年周末的民宿入住率还在80%左右。

郊区“夜经济”营造“慢生活”

湖悦客栈,是坐落在村心湖边的一家民宿。2018年开张,共有10个房间,今夏每个周末都爆满。“90后”店长小陈说:“两年前,晚上七点就看不见游客了;但今年,到了晚上9点多,门前还是人来人往的。”

山阳镇副镇长周伟民说,今年渔村人气明显攀升,首先与疫情有关,市民周末不大出上海,本地游受到青睐;而渔村夜晚变得热闹,“起始点”是几年前的渔村亮灯工程,“引爆点”则是今年5月开始的村心湖音乐喷泉夜间演出。如今,到渔村看喷泉、听音乐、喝酒、吹风、散步,成为金山城区居民和入住渔村的游客在周末晚上的一个节目。

仅仅亮灯就能培育出郊区的“夜经济”吗?业内人士表示,关键还在于多元化的业态布局,要承载人们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夜宿等需求。记者发现,相比几年前,渔村的业态大为丰富,经营户达100多家,原本可逛的老街长度只有200米,现在逐步往内延伸,达到以前的两三倍长。现在,到了晚上9点,绝大多数门店都开着,小吃店、饮料店、面馆、酒吧、民宿、海货铺、文创小店等各种业态都有,人们可以纯粹走走逛逛,也可以找个酒吧坐下歇歇,爱购物的还可以挑些海鲜干货带回去,累了、尽兴了,就去入住村里的特色民宿。

1987年出生的吴珺杰今年6月25日在渔村老街上开出一家珍珠饰品店,第一个月就实现盈利。“晚上客人特别多,要11点才关门。开蚌、取珠,定制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饰品……因为有趣味性、体验感,还符合个性化潮流,特别受年轻人喜爱。”小吴说,自己以前没来过金山嘴渔村,今年6月第一次前来考察。主要是受一位亲戚影响,对方去年在渔村开了一家海鲜干货店,生意特别好,目前已开出第三家店,“金山嘴渔村已到了‘上坡’阶段,未来人气只会越来越旺”。

不过,从业态来看,金山嘴渔村也存在明显短板。周伟民坦言,“吃”方面,目前黄鱼面已经过剩了,小吃类除了海棠糕、油墩子、臭豆腐,缺少其他品种,老沪杭公路上海鲜饭店很多,但到了夜晚,连一家像样的烧烤店或小龙虾店都没有;“住”方面,渔村民宿太多,良莠不齐,要在特色和品质上提升;“娱”方面,未来这里将推出水幕电影等演出,但海渔文化体验类项目还有待开发……

从金山嘴渔村的实践来看,市郊这个地方首先要有让市民游客“必来的理由”,才能弥补交通等方面的不足。打卡“上海最后一个活着的渔村”,到这里来吹海风、品海鲜、枕海浪、买海货,是许多市民到金山嘴渔村的理由。也因此,金山嘴渔村还需要深入开掘海渔文化,以进一步放大这个独特吸引力。

相对于市区来说,郊区“夜经济”的更大发力点,还在于“慢生活”的营造。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反倒可以成为郊区发展“夜经济”的一个优势,可以让人们的节奏慢下来。但这还需要集聚各种要素,比如优越的生态、有魅力的文化、有品质的服务以及周到的配套等。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