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壤:赋能“城市大脑”,让申城插上AI之翼

2020年08月25日12:51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多数企业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随着疫情的持续,不少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一些小微企业而言,疫情带来的更是致命的打击。但对于另外一部分行业来说,疫情的突然爆发却成了自己借势发展的“机遇”。

城市运行总览示意图(天壤供图)

化危为机 科技助力疫情防控

“原本计划在今年前两个季度启动的一些项目采购和招投标工作,由于疫情的影响,都不得不延后了。尽管如此,正面的影响也很明显。比如说,因为疫情,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在基础设施及城市治理与服务体系等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仍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之前我们曾经为上海市公安局提供了一套基于超大规模知识图谱的分析研判系统,主要用于对高危人员进行管控、风险预警预防、案件研判等。但疫情期间,它就被迁移应用于疫情分析研判、高风险人员和地区预警等上,不仅为疫情防控出了力,也为这套系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使用场景。 ”天壤城市大脑总裁彭伊莎说。

彭伊莎口中的分析研判系统,是天壤为公安系统专门研发的“公安大数据知识图谱”。它通过对人、地、事、物、组织的海量数据的汇聚与融合,构建百亿节点千亿边的超大规模图数据网络,并依托天壤的AI中台,对视频、图像和文本中的人物关系进行深度挖掘、研判、推理,从而识别犯罪团伙、关键人物、高危人员及可疑线索,对案件进行自动串并,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预测。目前,这套系统已在上海市公安局及各分局、派出所落地使用,并成功“参与”了进博会的安保工作。如今,它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系研判示意图(天壤供图)

打造城市大脑 助推智慧城市建设

事实上,对于城市治理,天壤一直在积极地探索新思路。早在2016年,天壤就在 “城市大脑”领域发力。“从2016年到2020年,城市大脑在这4年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字治堵,用智能化的手段改善交通拥堵问题;第二阶段是2018年底提出的‘数字治城’,将拥堵治理升级成城市治理;到了今年,就是针对疫情防控的‘数字治疫’。”彭伊莎说。

2019年4月,上海市委书记的李强在调研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时指出,“一网统管”是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牛鼻子”工作,要紧扣“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目标,加快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运行体系,打造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联勤联动的指挥中心。

作为上海一网统管系统建设的核心参与单位,天壤成功地将上海各委办局彼此割裂的数据进行接入、 汇聚,再将它们有机地结合,使其产生“化学反应”。事实上,这项工作并不轻松:不仅要将全市30多个部门100多项核心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而且在特大型城市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中,从未有过可供参考的完善指标体系。“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叠加,而是要让数据实时在线流动,并产生新的内容。这样庞大的工程,基本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彭伊莎说,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天壤联合各委办局单位及合作伙伴,深入研究城市运行态势与指标体系相关性,提取了八十余项核心指标,为城市精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撑,为城市日常管理的 “观” , “管” , “防” 提供实时、在线、智能化应用。

“现在已经基本做到了‘一屏观天下’,今年上海城运系统将从1.0升级到2.0,侧重点将放在‘一网管全城’上。”彭伊莎介绍,如何让全市各个部门有效联动,从而对一些应急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将是城运系统升级的重点内容。“例如我们正和上海市应急局合作建设的危化品管控与应急处置场景,就是将与危化品相关的各类数据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对危化品的精准管控与风险预警预防。这样,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就可以第一时间掌握车辆所在位置、所运载的危化品信息、处置方法等信息,从而做到联动各相关单位进行快速处置,把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之所以我们叫它‘上海城市运行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就是因为它体现了各部门联动一起来管理城市的能力。”

促进AI落地 为人工智能发展插上翅膀

在谈到未来时彭伊莎表示,天壤将继续深化自己在AI辅助决策方面的能力。“我们更关注决策职能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城市更好地去思考,更好地去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因此,如何把AI辅助决策做得更深入,是我们持续深耕的一个重点方向。”

此外,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快速,更规模化的落地,也是天壤所关心的。“事实上,人工智能要真正地实现落地应用并不容易,它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希望构建这样一个高可用、高易用的平台:让各种各样的算法模型能更有效地被管理、训练,然后更好地与实际应用场景融合,助推AI的规模化落地。”彭伊莎表示,只有同时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并能够让其快速实现落地应用,天壤才能走得更远。

(责编:邬迪、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