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有一种声音,指引上海这片热土穿云破雾

2020年08月20日11:24  来源:上观新闻
 
原标题: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有一种声音,指引上海这片热土穿云破雾

摘要:一年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滴水湖湖面波澜不惊。

今天(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一周年。一年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滴水湖湖面波澜不惊——因为前路已经了然于心。

“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质量。”去年金秋,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对临港新片区提出了“五个重要”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片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实现路径和具体举措。

今年以来,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世界变得更加不稳定不确定。但有一种声音,能穿云破雾,指引前行的方向。

牢记总书记嘱托,临港新片区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探索实施更具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坚定前行。

发挥其他地方不具备条件的特殊作用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海则提出,要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新的发展格局意味着新要求,临港新片区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

在双循环中,目标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临港新片区可以发挥其他地方不具备条件的特殊作用。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临港新片区常务副主任朱芝松说,“五个重要”要求新片区当好双循环中的重要链接点,发挥全局性先导作用,构建国内外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最优制度环境,在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航运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数据快捷联通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打造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功能性平台。

个中关键,在于建立高度开放的制度体系。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了“6+2”的投资贸易自由化制度体系。截至目前,从《总体方案》中分解出的78项政策和制度创新任务完成过半,已落地45项。国家、上海市、管委会累计制定发布各类政策107个,形成典型创新案例32个。

32个案例中,有近一半与金融创新密切相关。去年12月,全国首家合资理财公司落户临港新片区;今年2月,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功搭建新片区首个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5月,浦发银行为密尔克卫化工集团搭建了新片区首个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在临港新片区,企业跨境融资更便利了,企业内资金跨境流通更高效了。

创新案例井喷的背后,是制度政策的坚强支持。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发布“金融30条”,支持临港新片区开展各类金融创新试点;其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人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市金融局联合发布“金融50条”。这些政策频繁提及跨境资金、离岸业务、接轨国际制度等,突破力度大,含金量足。

政策发布当天,工农中建交五大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太平洋保险共9家单位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签署了楼宇购置协议,将在滴水湖北岸的现代服务业开放区新建办公楼。这是金融机构对临港新片区创新金融政策的热烈回应,足以说明这些政策是多么鼓舞人心。未来不久,湖畔的芦苇滩涂将华丽转身,“环滴水湖金融湾”成为上海第二个“陆家嘴”,并与之形成错位——不仅要提升临港新片区的国际国内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还要侧重于跨境离岸业务与风险可控的金融创新。

企业“走出去”的一块跳板

“只有临港新片区有这样快的速度。”今年5月,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在小洋山岛上,看着眼前巨大的查验场站,不由自主地惊叹。

疫情期间,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其他相关部门与建设主体一起,在短短3个月内完成了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14.27平方公里的一期封关区域所有围墙、道路、卡口等建设任务,并通过验收。5月,这个全国唯一的“特殊”综保区正式揭牌,成为临港新片区企业“走出去”的一块重要跳板。

紧随其后,《关于促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若干意见》迅速出台,聚焦国际供应链管理、国际高端制造及相关服务业、跨境综合服务业三大重点产业,从贸易监管、金融创新、重点领域政策创新和财政扶持、综合保障等8个方面,提出了88条的综合支持意见。

在全球疫情带来不利影响的当下,洋山特殊综保区的重要性更为突显。在特殊综保区“一线自由、二线管住”等特殊管理模式下,口岸能够积极探索尝试创新业务。

事实上,临港新片区已经完成了国内首单跨关区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单。根据“特殊综保区88条”,对从事国际中转集拼业务及搭建国际中转集拼服务中心的企业,按照其规模和贡献度给予一定支持。乘着政策的东风,丹麦得斯威国际货运公司将采购自德国汉堡的汽车零部件等货物在上海深水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国际中转集拼仓库进行拆箱,与其它货物重新拼箱后运往上海外高桥港区,重新出口至东南亚和日本等地。

得斯威海运及铁路总监詹姆斯觉得,此次试单证明了上海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时机业已成熟。越来越多的国际采购、分拨配送等高附加值物流增值服务将被吸引,帮助上海进一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双循环发展格局。

高新产业集群为内循环提供新动能

“特殊综保区88条”提出,对国际高端制造及相关服务业提供大量资金支持;并从保税维修、保税研发等几方面进行税收制度的突破。可以想见的是,集聚发展这类高新产业,将成为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的一大重要任务。

这也与临港新片区持续加码引进国际前沿水平产业项目的步调保持一致。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民说,临港新片区要引领带动国内产业升级,为内循环提供新动能。

纵观全球,成功的特殊功能经济区往往也拥有强大的高新产业集群。手握技术链、产业链,提升经济规模,提高经济质量,才能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成为开放门户枢纽。

一年前的临港,经济规模不大,但人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可期的未来,2700多亿的投资在这一年里涌入,格科微电子、进平新能源、药明康德等高新产业领军企业落地。

空港、海港近在咫尺、产业集群规划明晰、承载空间充裕……选择临港新片区的理由很多,开放创新的制度一定是左右决策天平最重的那颗砝码。

去年10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和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四大重点产业的若干支持措施》,精准聚焦垂直领域,横向覆盖面广,支持力度亦是国内最高水平。

上海市创新金融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举措,探索实施重点企业贷款贴息,对新片区相关重点企业给予最高200基点的贷款贴息。

财政部、税务总局近日发布的关于临港新片区重点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则明确,对区内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相关产品(技术)业务,并开展实质性生产或研发活动的符合条件的法人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临港产业区内,瞻芯电子与积塔半导体一拍即合,一家设计芯片,另一家为代工厂。企业负责人说,双方估算了一下,根据新片区的产业扶持政策,设计、流片两端都能获得补贴,未来再申报减税政策,多项叠加,能省下大笔资金,用于研发与扩大规模。

一年来,临港新片区以集聚高端产业、突破核心技术为目的,逐步构筑了健全的前沿产业与创新生态政策制度体系。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扶持资金已经超过10亿元,市场主体拍手称赞的例子也越来越多。

营商环境与国际最高水平接轨

已在奖补、金融、财税方面给出了现阶段最高水平支持政策,临港新片区亟须找到撬动投资落地的另一处发力点。

6月的一个下午,陆家嘴东方文华酒店三楼气氛热烈,百余位来自境内外的企业家们聚在宴会厅里。演讲台上,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普华永道发布的《临港新片区营商环境发展报告》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评估体系下,临港新片区的总体得分达到了83.2分,超过了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有企业家当即起身,走到临港开发主体的柜台前咨询,话语里已藏不住尽快入驻的急切愿望。

更优的“软环境”,正是这“另一处发力点”。

去年11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持人才发展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发布,临港新片区在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一时间,“落户临港新片区”成了从业人员们口口相传的最热词。境内人才直接落户、“居转户”年限缩短,让许多新片区内的企业能更好地招揽、留住人才。海外人才停居留、从业也更自由便利,一年来已有9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受推荐申办永居。

一些为优化营商环境而探索突破的制度,已经成功复制推广。特斯拉临港工厂从开工到产品上市只用了一年时间,“幕后功臣”容缺审批验收模式已在临港新片区多个重点项目成功应用。积塔半导体希望在厂房竣工后尽早将生产设备搬入安装调试,以尽早投产。相关部门研究后,决定先对质量、规划、消防等进行专项验收,绿化、交通等不影响安全的项目可暂时容缺,为企业节约了半年时间。而这一做法,被写进了上海《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若干措施》,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另一些制度突破,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有着不同的效果。今年3月,临港新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揭牌。局长严亦军说,新片区的市场监管局与别处不同,“业务范围特殊”,将统筹协调推进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4月,临港新片区开始试行企业名称告知承诺制,无需审核,已有2400多家新设企业当场获得企业名称。临港新片区还允许境外仲裁机构在区内设立业务机构,与国际惯例衔接,以更好地开展跨境、离岸等国际业务。

“与国际惯例衔接”是这些制度突破的共通点。对境外企业而言,临港新片区建成了一个能“无缝切换”的环境,吸引力自然也更强。而对境内企业而言,这样的环境有助于他们熟悉并习惯海外商事环境,更从容地“走出去”。

(责编:严远、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