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谨防情绪“中暑”一周3次以上胸闷建议就医

2020年08月19日08:23  来源:东方网
 

上海进入三伏天的末伏时段,但高温依旧持续发威,未来10天都可能是35℃以上,热浪翻滚,一出门就如同进了烤炉,开个电扇就像打开了暖风机,挤地铁、赶公交都得戴口罩……种种烦躁情绪扑面而来。这个夏天,专家提醒广大市民,不仅要注意生理上的中暑,还要注意情绪方面的焦虑“中暑”。

这段时间申城连续高温,张女士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不时会感觉胸闷气短,还很容易发脾气。今天上午,为了一点小事,张女士和老板吵了起来,之后一下子感觉气都透不过来了。晚上回到家,女儿让她帮忙参考报哪个兴趣班,张女士下子火了。“这大热天的,你自己报吧,这么大了可以自己做主了!”女儿十分委屈:“不就是让你给点意见,至于这么大情绪吗?”

张女士也纳闷,自己到底是怎么了?最近一点小事就让她心生烦躁,胸闷气急,还不时爱发脾气。难道大夏天情绪也会“中暑”?

事实上,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三十五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体会处于“易激惹状态”,容易出现情绪烦躁、爱发脾气、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即所谓的“情绪中暑”,专业术语叫“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心衰中心执行主任张雅君教授告诉记者,“当持续高温出现时,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就会产生失调,同时由于多汗,人体内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以及钾、钠、氯的丢失,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产生情绪波动、易怒,导致与平时判若两人,就容易导致摩擦或争执。”

“情绪中暑”者除表现为情绪不稳、焦躁易怒外,同时还伴有头胀痛、胸闷、心跳加速和睡眠不好等症状。造成“情绪中暑”的易感人群包括:在室外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和年老体弱者,生活压力较大者,遇事紧张情绪波动较大的个性脆弱者等。除了本身自我调节功能差之外,人们还会受到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使人体抗压能力变差,一些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诱发情绪中暑。

不过,高温也并非情绪中暑的唯一诱因,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各方面的压力等都是导致人们情绪不稳定的“帮手”。

情绪中暑后,到底该怎么办?张雅君教授表示,有人出现了以上症状,往往认为“忍忍”就会过去了。但专家提醒,通常短暂的烦躁情绪、胸闷等症状无需过度担心,会随着高温天的结束会过去;不过,如果市民一周3次以上出现胸闷、心脏极度不适等相关症状,并持续了一个月以上,同时影响到了生活、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则需及时就医,否则将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 贴士 ==

如何给情绪降温?

在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围绕下,人们难以入眠,睡眠的缺乏又会让“情绪中暑”的情况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这种困境该如何破解呢?专家说,情绪同样需要“降降温”。

重视饮食起居。大热天尽量增加休息时间。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要多饮水,以调节体温,改善血液循环。多吃“清火”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少吃辛辣的食物,少饮烈酒,不抽烟。

避免在最炎热时外出。但也不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待得过久。居室注意通风,可迅速散去人体周围的热气及减少空气污染,使人产生凉快的感觉,特别是早晚室外气温相对低时宜打开门窗。中午室外气温高,宜将门窗紧闭,拉上窗帘,启动风扇、空调。

注意心理调节。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少想烦心的事,多想愉快的事,保持幽默愉快的心情。

适当运动。在炎热的夏季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时间以半小时为宜。此外,经常作息颠倒或长期熬夜的人,通常情绪也不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