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上海崇明:从“敢问沧海要沃土”到盛开的“海上花岛”

唐小丽

2020年07月18日22:19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崇明被称作上海最后的后花园,这里离自然很近,离都市不远。

十多年来,崇明牢牢坚持“生态立岛”,岛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记者带你去看看——

见证沧海桑田,滩涂变身诗意田园

瀛东村位于崇明岛的最东南端,地处江海交汇处的长江口,它是一块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圈围而成的土地,面积为2.67平方公里,隶属于陈家镇。

瀛东村的村史,就是一部见证让沧海变桑田的历史。由于长江顺流下泄的泥沙受到东海大潮的顶托,流速减缓,渐沉渐积,每年都在江海交汇处的崇明淤涨着面积可观的滩涂。而出没于滩涂上的只有在此放牧的一群群水牛。瀛东村人当年就是凭着“敢问大海要沃土”的豪情壮志,与江涛海浪、风雨潮汐展开拼搏,迈出了拓荒之路。

挑起泥洛扁担,挑战寂寞荒滩(崇明区新闻办供图)

1985年初冬,6名群众在村党支部书记陆文忠带领下,一起掮着扁担、矮钎,携着一缸咸菜和拼凑而来的200块钱,开始了围垦。这六名群众被当地人称作“六根扁担”,今年57岁的施考泉就是当年的“六根扁担”之一。

经过前后3次筑堤围圩,历经9年奋力拼搏,施考泉们终于在“潮来一片白茫茫,潮退一片芦苇荡”的滩涂上,建立起以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三业并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瀛东村,这也是整个上海郊区唯一一个坚持集体经济的村庄。

瀛东村围垦以后利用滩涂资源开挖鱼塘,实行淡水养殖,围垦土地多,逐渐朝着生态种植业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目前朝着生态旅游业发展。拓湖泊,堆假山,建渔具博物馆,让游客旅游业品牌名声斐然。

如今的瀛东村(崇明区新闻办供图)

2013年年底,瀛东村首开崇明先例,成立了社区经济合作社,村民成为了村集体企业的股东,实现了村民财产性增收,为瀛东村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瀛东村结合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找准自身的定位,投资建造了32幢旅游别墅,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由传统的农家乐旅游逐渐转变成一个集餐饮、会务、住宿、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度假村。2018年与崇明旅投公司合作,投资了1.2个亿进行升级改造,统一管理。2019年与优尼花卉合作,在500亩蔬菜大棚区域培植花卉,为2021年花博会做准备。

三十年来,瀛东村把握住了时代的机遇,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足。村里对农户的房子进行保温改造,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出资10多万元,集体专门为腿脚不灵活住楼房不方便的老人建平房。除了股份分红,满50岁女村民和满55岁男村民每月养老生活补贴960元;在村户口的每个人每月发放300元的粮食补贴;60岁以上老人每年6月一次体检;带老百姓出去参观学习,大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

谈及现在的日子,施考泉竖起了大拇指

“平时在村里打打工,每个月有老年人补助和粮食补贴,年底还有分红,一年收入七八万,日子过得蛮好!”施考泉对现在的日子很满足。

一株黄杨木,让一村人致了富

“家里种了四亩黄杨,不用雇人,就我们老两口,忙得过来,一年能卖二十多万吧!村里80%以上的人家都种黄杨,我们家还不算大户呢!”66岁的茅锦昌正在园子里修剪黄杨树,大汗淋漓的脸上满是笑容。

茅锦昌正在给造型黄杨修剪枝条(唐小丽 摄)

茅锦昌所在的园艺村位于港沿镇东部,半个多世纪以来,花卉苗木一直是该村主导产业,造型黄杨更是独树一帜,是“崇派”造型黄杨的发源地,享有“中国瓜子黄杨之乡”的美誉。全村800户村民中,有85%从事黄杨、花卉种植,黄杨种植面积达一千多亩,年产值数千万元。

2018年6月,园艺村入围首批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名单。历经一年多时间打造,园艺村在保持并做强原有黄杨优势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整治人居环境、修复河道生态、重塑农宅风貌,呈现出“白墙青瓦坡屋顶,林水相依满庭芳”的乡村新风貌。

黄杨树在园艺村随处可见(唐小丽 摄)

茅锦昌对于村里发生的变化感触颇深。他家住大港公路北跃进河路路口附近——园艺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核心区。过去的一年,茅锦昌家和周边发生了大变化:家里的房子全部粉刷一新,白墙青瓦,辅以极富乡村气息的墙画、竹篱笆,羡煞旁人;家门口的跃进河通过生态治理,河水更清澈、河坡更漂亮、河岸更整洁,河道两侧还新建亲水平台,令河道“颜值”进一步提升;家门口的出行道路以柏油替代水泥重新铺筑,并增添路灯,令出行更为便捷。“女儿说我们家都成了‘网红’打卡地,一会是十几个外国人跑到我家黄杨园里来拍照,一会是隔壁向化镇的村民傍晚专门过来散步健身。”茅锦昌笑言。

为了配合村里环境整治和改善,茅锦昌也曾做出“牺牲”:原本种在家门口河岸边的黄杨树搬回了自留地里;当初乱堆放柴草的地方“还”给村里建起了景观小品。“大家都愿意主动配合拆除违建、美化家园,毕竟做生意看门面,环境好了,回头客也会多些。”茅锦昌说。

园艺村里步步是景,步移景异(唐小丽 摄)

园艺村的改变,不仅是环境。作为黄杨种植户,茅锦昌过去和大多数村里的种植户一样,都是单打独斗,自谋销路。去年下半年,港沿镇成立协会,茅锦昌成为协会会员。听本地“土专家”讲黄杨造型技术诀窍,跟着市里和外省专家学习造型黄杨盆景制作,让茅锦昌第一次感受到“有组织真好”。

港沿镇还专门搭建黄杨交易线上线下平台,并组织种植户参展盆景、园林展销会,让园艺村的黄杨交易变“提篮叫卖”“守株待兔”为“双向联结”。去年,园艺村已通过线上线下交易平台,促成交易订单25起,累计销售额达30多万元。

花色满园关不住,“海上花岛”明年见

崇明,位于长江入海口,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长江在这里被分为南北两支,注入东海。崇明本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的美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在这片“离生态很近,离都市不远”的土地上的人们,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忙活一件大事——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第十届中国花博会核心区鸟瞰图(崇明区新闻办供图)

中国花卉博览会每四年举办一次,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将于2021年5月21日至7月2日在崇明举行。这也是首次在岛屿上、乡村中、森林里举办花博盛会,届时崇明将成为“海上花岛”。

离园艺村不远的合兴村,有一个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这个总投资超过2.2亿元、占地310亩的花卉园是崇明目前在建的重点花卉产业项目之一,自动化育苗生产线于今年4月份开始试生产,预计年底前全面正式运营。这条应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贯穿花卉播种、催芽、育苗、补苗、移栽、发货等环节,全过程都在机械流水线上完成,致力于打造现代化智能花卉育苗中心,将为2021年在崇明举行的第十届中国花博会供应120种以上花卉。

崇明智慧生态花卉园小景(唐小丽 摄)

记者还了解到,本届花博会主题是“花开中国梦”。举办地点位于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地区,花博园区由北园和南园构成。园区总面积10平方千米,总体规划布局为“一心、一轴、六馆、六园”。“一心”为大花核心区;“一轴”为花博轴;“六馆”为复兴馆、世纪馆、竹藤馆、百花馆、花艺馆和花栖堂;“六园”为依托园区森林、花田、水系、湿地等特色风物,构建玉兰、梅花、菊花、兰花、荷花和竹园六大展园,充分展现“百花争艳,芬香满园”的华美意境。

为充分体现花博会的时代性、主题性,本届花博会会歌由一首主题歌曲和四首花博歌曲组成。主题歌曲确定为《花开中国梦》,委托上海音乐学院进行主创;四首花博歌曲由国内知名音乐人进行创作,分别为颂扬牡丹的《牡丹颂》、赞美上海的《玉兰花开》、歌唱崇明的《鲜花盛开的岛屿》和儿童传唱的《花开的声音》。

目前,第十届中国花博会各项筹备工作正稳步推进,还有300多天将盛大启幕,“海上花岛”值得期待!

(责编:唐小丽、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