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传承与创新 — 商汤科技CEO徐立的人工智能发展观

2020年07月07日16:32  
 

2019年8月31日,作为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19)的战略合作伙伴,商汤科技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智焕新动能”人工智能主题论坛。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徐立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发展观—传承与创新》的演讲。他通过算筹、杜虎符、商鞅方升等中国古代原创把现场观众带回了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并与商汤的人工智能计算平台、人脸识别身份认证、AR测量等人工智能技术相对照,进行了一场穿越千年的科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讨。

以下为演讲全文:

欢迎各位远道而来的嘉宾和领导参加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商汤“智焕新动能”主题论坛,谢谢大家!

商汤作为人工智能企业代表,很多人都会问我们:“传统企业应该怎样用好人工智能?”我想答案只有一个:需要具有人工智能的发展观 -- 学会怎么样用人工智能思维去重新定义数据链路、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可是,我也一直听到这样一个问题:一旦创新发生的时候,就是颠覆原来传统行业的时候。所以今天我想谈一谈:传承与创新。

我从一个电影开始讲起。这部电影是2016年上映的,最近一篇文章把它重新推到了大众面前。电影叫《百鸟朝凤》,讲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的传承。电影最后,唢呐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没落,走向消亡。这部电影有两个很大的冲突点,第一,它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伯乐吴天明的遗作。上映第一周,票房只有300多万,制片人下跪求排片,表现了传统文艺电影和现代商业片之间的冲突。第二,影片高潮部分是唢呐演奏和现代西方乐队之间的冲突,最终唢呐在传承过程中日渐式微。这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暗示:当新事物崛起之时,传统的东西会消亡、消失。但事实上,创新和传统并非一定此消彼长,甚至可以是相辅相成。

最近我发现几个很火的乐队节目,包括《乐队的夏天》和《一起来乐队吧》,这些都是非常商业化的综艺节目。有意思的是现代的乐队都融合和接纳了唢呐的表演在里面,使得唢呐焕发了一个新的艺术征程。这说明传承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怎么去融合创新的元素,给予传统事物新的定义和生命力,它才能够走得更远。

很多流传至今的事物其概念本质早在很久之前已经被定义,创新赋予了它新的内涵。我们从两千年前讲起。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调兵用的“虎符”。这是秦国时期的杜虎符,这个虎符只有左半边,给到将军手中,右半边在君王手中,两个符一合,叫符合,就通过验证,说明可以调兵了。它是“验证”概念最早期的呈现:两件相似但不相同的物件,中间通过榫卯结构连接上,符合通过之后,就能完成一次验证。

直到今天,虽然虎符不存在了,但是“符合”的概念在新科技时代中其实被发展得更好,比如身份认证:我们在云端的身份照片和使用时真实拍摄的照片之间其实是不相同的,但通过某种算法技术连接来进行符合校验,就能够发挥出验证的作用,并运用到各式各样的场景之中,包括楼宇的智能通行,智慧零售,现代支付体系等。每个系统都传承着“符合”的概念。

再来看一个战国时期文物,是中山国错金银铜版兆域图。这个文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它可能是已发现的最早的一个用上帝视角、用俯视视角来做的规划图,比最早的罗马帝国地图还早了600年。它是中山国的君王给它陵墓做的规划图。我们人去看世界、看建筑的时候都是平视甚至仰视的,画图自然是按照人的视角来进行的。但兆域图是自顶向下的视角去做规划,今天来看这样的做法是很自然的,但二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没有在那个视角上看过建筑,在用俯视视角做规划的同时,也给出了“规划”一词的实现路径。

今天的新技术一脉传承了兆域图所传递的规划的发展路径。遥感卫星分析,高精地图提取,都采用上帝视角来构建复杂信息地图,以便进行全局规划。人工智能配合各个相关应用中,能快速提升分析效率。诸如人工智能驱动的道路分析提取、建筑物提取、水域面积检测、土地类型分类等,这给了城市规划提供一个新的考量维度。

我们来看一个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鞅方升”。它的背后,刻有秦始皇时期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当时,用长、宽、高定义容量,度是测量长度,量是测体积,衡是测重量。“商鞅方升”意义深远,它使得中国广大土地上第一次能够拥有统一的标准。在这个标准下,经济的规模发展变得可行。税收,交易都能够用这样一个标准推行开去。

今天,在虚拟的移动应用世界里,也有同样的概念:手机端的度量衡。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的测量,可以用手机来完成长、宽、高的测量,完成物体的体积测算。有了增强现实中的尺度概念,我们能衍生很多新的应用。比如说室内装潢设计,增强现实游戏,甚至3D导航过程中,它能够使得导航的形象、模式符合我们对尺度大小的认知,带来更好的交互体验。

有了数据,要进行复杂的决策,就要有计算。这是战国时期发明的算筹,用很简单的木棍来表达数字和十进制的进位和减位。在古代《九章算术》书中就记载有非常复杂的计算题,只有具备了先进的计算工具之后,人们才能进行准确的推演,推动各行业发展。今天同样的,当我们在大数据时代,更需要新一代符合人工智能发展的计算平台来提供演算能力。我们需要一套处理数据的框架平台,把大数据的训练和使用打通,能够快速切入行业,衍生出更多的核心应用。这是我们讲的人工智能时代计算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创新是推动历史传承的重要因素。如果在过去的文化传承中,没有新的要素加入,很有可能传承不到今天。同时也必须要承认,传承和发展,是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的。很多概念的本质,传承到今天几乎一成不变,只不过表现形式有了变化。所以我们要尊重发展的路径依赖,找寻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

很多影视材料很好的描绘了“过去”。这是最近很热门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主角在推演、决策的时候采用了沙盘。我们也可以从很多其他历史文物上看到沙盘的原形。在今天,推演、决策不变,但沙盘变成了虚拟的。用3D建模和虚拟现实的技术打造出的沙盘,一样可以真实地与之交互、形成决策。那么未来会是怎么样?很多科幻电影已经很好描绘了人们认知中的未来世界,拿《钢铁侠》举例,沙盘这个概念继续存在,不过随着技术的演进变成了纯虚拟的,用增强现实、全息交互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整个过程中是一个由实向虚的转化。科技的作用,只是增强了沙盘概念在某一个方向上的属性和功能。延续这个方向,产品设计、商业模式设计都应该尊重发展的路径依赖。

再来看另一个例子,“兆域图”给了我们三维世界抽象到两维地图的例子。这是一幅手绘地图《天下舆地图》,展示的是我们现在所在上海松江府附近。浏览、分析的时候就可以基于这个浓缩的二维地图信息。如今,我们除了可以获得精准的二维地图之外,可以通过新的技术增加一个新的维度--时间。中间显示的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场馆世博园片区的卫星地图,通过遥感解译技术,我们可以把四十年时间的变化给显示出来。我们看到水域面积变化,建筑物形状的变化,建筑物密度变化等这些数据,以数字化形式叠加在二维的地图上,使得它拥有更高维度信息来辅助决策。那么在未来呢?我们还在电影中找,这部电影叫《星际迷航》,展示了多重空间之间的跳跃。未来的地图可能又会增加新的维度,多维空间维度。随着认知的变化和提升,地图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但概念和《天下舆地图》一脉相承。

汤晓鸥教授在开幕式上讲了一个从“原创”到“源创”的故事。原创只是一个时间片段,就像是一张照片。但“源创”是活的,要源源不断可以迭代、演进和变化。这两个字之间差一个“三点水”,这三点水可以借自我们所在的上海的“海”和商汤的“汤”。第一滴水,是好的创业环境,是企业生态 — 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原创;第二滴水,是重视人才 — 我们助力推动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向K12延伸;第三滴水,是学术的充分交流 — 我们推动建立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平台;在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商汤同时也提供了空间管理和人群分析等功能,保障大会的运营。

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古时候是吴越的交界。有一件重要的兵器,叫越王勾践剑。这把剑在当时是用跨时代的技术来打造的,相当于采用现在的电镀技术,来防止生锈,所以历经千年时间,这把剑依旧是闪闪发光。先人用超越时代的技术,给予了这把剑流传千年的可能性。但是未来,如果我们想让这个“剑”的概念继续延续,也一样要注入新的元素。同样,企业要发展,要拥抱变化,需要有一个人工智能的发展观。

我是上海人,小时候理解的上海地标,可能就是上海大厦。上海没有提过要打造世界或者全国的第一高楼,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高度就在变化。我读书的时候,金茂大厦就变成了上海的高度。我离开上海十多年,回来的时候,上海的高度又变成了上海中心。在智能时代到来之际,上海也一定会打造AI的新高度。

最后,我以《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Patricia Marx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New York may be 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 but Shanghai doesn't even sit down”,如果说纽约是个从不睡觉的城市,那上海连坐下来的功夫都没有。

谢谢大家!

(责编:葛俊俊、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