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一面是念旧,浓缩了百年时髦的生活底蕴;一面是逐新,准备迎接兼容重生的城市活力与商业韧性。一街一巷,一店一铺,新旧交织,这便是淮海路这条百年商业街的动人真意。
而一条街的创新秉性,也可从一座商业体的改造中窥见一斑。上海广场作为2020年淮海商圈备受关注的存量改造项目,将于金秋如期面市,在淮海路商业的复苏浪潮中,以独创的“商办同圈”生态自循环模式,激活这条百年商业的时髦澎湃活力。
百年淮海路,一直是上海时髦的时代缩影,从建筑风格到内部布局,从街巷楼宇到梧桐光影,无不散发着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海派摩登情怀。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商业也不断更迭。在实体零售面临危机时期,淮海路也转身踏入升级调整转型之路,以 “旧楼改造,存量提升”为核心的城市更新,从商业业态、街区形态、文化神态、消费生态着手,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品牌首店、体验店的纷纷落户,以品牌虹吸效应,为存量改造带来更多元化的升级体验。于是掀开淮海路的红砖墙之下,依旧透着的是年轻的时髦内里。
作为五五购物节最核心的线下分会场,以一场“淮海红·五月欢乐淮海嘉年华”,整合商旅文的全渠道资源,以线上小程序漫步游戏引流实体店社交购物乐趣,激发了线上线下协同的消费潜力,释放出淮海商圈源源不断的商业新生力,为消费复苏提振了信心。
顺应百年淮海路这股不动声色的转型创新浪潮,上海广场也同样将在今年金秋迎来它的改造新生。而这场商业的重逢,既需与淮海路区域的时髦基因遥相呼应,满足摩登白领社群的社交需求;也需应和当下年轻潮流的社交互动体验。这便有了“商办同圈”的生态模式创新,以融合式的形态输出上海艺术文化的场域价值。
上海广场整体效果图
据悉,上海广场将放弃传统纯商业零售运营模式,以大体量联合办公品牌的引入,“由破而生”形成“自我循环”的商业生态,由单一的零售功能中心转变为办公生活一体的价值体验地标。
改造中的上海广场
要达成“由破而生”的蜕变,首当其冲便是这份“破”的决心。成立于1977年的佩里·克拉克·佩里建筑师事务所(简称PCPA)则成为这场为上海广场担当建筑改造及室内设计的幕后操刀手。因设计了吉隆坡双子塔、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等标志性建筑,让PCPA享誉全球,斩获数百项国际知名奖项。
溯源“广场”这一名称的历史意义,改造设计力图重塑城市公共核心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凝聚力。在上海广场淮海路沿龙门路的外立面,PCPA沿用了原建筑弧形立面,采用全玻璃幕墙配以渐变的丝网印刷釉点图案,虚实合一,不仅为办公提供了最大化采光和通透视线,同时兼具商业物业的标志动感。链接淮海路的商业入口也同样采用了高能见度通透感的门头,让室内空间场地自然地延展成城市公共功能的景观互动平台。这也正如在“商办同圈”的商业模型下,工作与生活变得边界模糊,切换更加自由。
在金陵路侧的建筑外观,则将“商办同圈”的理念体现得更为明显。整体以雕塑形、折线体呈现,鳞次栉比的白墙高窗与对面的上海音乐厅相呼应,也同时让办公侧重区域更显和谐。错落的结构设计让共享空间拥有更开阔视野,借助露台还可实现体验的舒适度延伸。
此外,内部商业与办公相结合的空间功能策略,让上海广场的设计充满更多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性。螺旋上升的椭圆中庭围合出一个让人流连忘返、集合交流、探索、艺术、互动、共享等功能的综合空间,消化商业与办公共同的社交需求,成为生活与工作互为转变、社群塑造的契机。中庭一侧,重写传统商业的扶梯呈现,亦静亦动的无边界大楼梯让商业与办公的过渡节奏自动放缓,体会有趣的业态转化。而另一侧由一组飞天楼梯从3层拾阶而上,不仅从视野上创造核心聚焦注意力,为室内的垂直空间带来交错的多层次视觉体验;更顺应及强化淮海办公圈的创意氛围,偶遇间灵感迸发、工作场景成为商业一景,让“商办同圈”这个概念在空间语言中注入新的精气神。
这便是上海广场破而新生的商办同圈,摆脱各层商业和办公空间固有的空间划分,以设计激活多样业态的交互可能性,成为淮海路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