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田野中崛起硬核张江 “中国硅谷”敢攀高峰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谢卫群

2020年04月13日16:03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上海地铁二号线浦东沿线,有一站很著名,叫“张江高科”。刚开通这个站时,车厢里常常只有几个人,而现在呢,高峰时都挤不上去。

28年前,1992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成为第一批国家级新区,面积17平方公里。那时,张江是一片片田野,春天到处是油菜花。

“直到1998年,当时的张江挺空旷,学开车的人才到张江来练车“,上海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回忆,”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上海从上到下的梦想很高远:做国家急需的产业和项目,攀科技高峰。“

大江东工作室发现,为国家战略需求迎难而上,成为张江的特质,催生了今天“中国硅谷”的模样。

药谷崛起:研发成功的新药超过50个

 

张江药谷大楼之一。

在彭崧的记忆中,奔张江而来的第一批科创者是外企,比如罗氏。此后,科研院所、大学、科创企业陆续来了,集聚度越来越高。

中科院院士陈凯先说,1996年,当时就考量要在国家支持下,把张江发展成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中科院药物所响应国家号召,到张江创立新药筛选中心,后来将整个药物所都搬到张江,有了很大的发展。“

2001年,新药筛选中心建立。同时建设的,还有上海医工园的安全性评价中心,这是国家最早布点建设的药物创新体系。“开始的时候很小,后来逐渐发展到几万、十万、二十万化合物的量。同时装备了自动化机器人的筛选体系,能够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上高通量地筛选药物,也是中国第一家“,陈凯先说。

国家队中科院药物所的加盟,进一步吸引生物医药的大学、科研机构进入张江。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整体搬迁,更让张江生物医药特色基本奠定。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副所长赵健介绍,药物所在张江焕发活力,地方扩大了,实验室是新的,装备是新的。现在,研究人员超过2000人,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研发实力明显增强。

成果不断诞生:2005年,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上市,惠及2000多万患者;2009年,抗菌新药盐酸安妥沙星上市,填补中国在氟喹诺酮类新药领域40余年的空白。2019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创新药971获批上市,填补了全世界该领域17年来无新药上市的空白。目前,药物所有29个侯选新药在临床研究阶段。2015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达50项。

中医药大学的成果转化也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季光介绍:“落户张江,我们观念有很大改变“。学校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组建技术转移中心,培养技术经纪人队伍,制订职务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细则,提高了成果转化实效。创新中药研究院林国强院士团队、中药研究所王增涛教授团队,两个中药一类新药的研发也签订了联合开发协议,企业总投入达3.5亿元。

如今,张江已形成新药研发、药物筛选、临床研究、中试放大、注册认证、量产上市的完备创新链。张江聚集了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20余家大型医药生产企业、300余家研发型科技中小企业、40余家CRO公司、100多家各类研发机构。

陈凯先很自豪:张江累计获得的新药超过50个,在研新药品种超过400个,正在研发、处于一期阶段的超过50个,处于二三期研究的超过30个。张江也是在国外申请新药临床,申请新药注册项目最多的一个地区。

张江,名符其实成了中国的“药谷“。

集成电路产业壮大:具备中国最完善最齐全的产业链布局

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集成电路,是张江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也从空白中“长“出。

比如芯片制造。云从科技副总裁张立回忆,中芯国际建设时,创办人张汝京约她来张江,她是在一个板房里见到的张汝京。她琢磨:就这场景,有希望吗?还要投资一个8英寸线!但上海做不了,还有哪里能做?

缺钱、缺人,缺设备,国际封锁,困难一大堆。在各方支持下,中芯国际艰难地发展起来,成为张江集成电路行业龙头企业之一。中芯国际CEO赵海军掩饰不住对上海、对张江的喜爱:“上海环境非常好,在全世界都有竞争力,像美国的波士顿或洛杉矶,上海有直接可以比拟的地方。”

手机大国的中国,手机芯片却长期靠进口。武平等“海归”在张江创立了从事手机芯片设计的展讯公司,其成长并非一帆风顺。上海科创办副主任侯劲说,“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在国际上的惊涛骇浪中成长,我们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烂尾楼大量出现,又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差一点展讯就没了:营收从15亿元降到7亿元。”

张江没有放弃,展讯没有放弃。通过一系列重组整合,展锐出世了:营收如今突破100亿元。展锐CEO楚庆说,“一直把总部放在张江,是我们的幸运。我们在张江的员工达3000人。据国家专利局统计,到2019年12月份,展锐专利数排在第 96名,进入前100位。三年内,按照展锐的发展,期待进入20强。“

“在全球5G竞争中,展锐不落人后,去年提前发布5G芯片,使中国的5G技术改变了以前的落后局面。过去,展锐离一线厂商差8-10年,去年新一代芯片发布,和一线厂商差距在几个月之内”,楚庆说,“发展这么快,要感谢张江肥沃的土壤,否则不可能急速增长。”

 

张江人工智能岛。

集成电路制造设备是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张江也在不断破题。

如今,张江已形成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是中国最完善、最齐全的产业链布局,共有217家相关企业,云集了一批国际知名集成电路企业。全球芯片设计10强中有6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全国芯片设计10强中有4家总部位于张江。2019年,张江集成电路产业营收已达1045亿元。

策源地在形成:略大于2平方公里内,有望容纳几万个科学家和教授

张江的硬核,还在于一系列大科学设施为众多科研项目提供支撑。

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是两大利器。

2004年动工、2009年建成的上海光源,曾是中国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一开始,大家不觉得这装置有多重要,还要花这么多钱。现在,科学家离不开它了:每年有超过2万个用户在上面做科研。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张江实验室主任助理唐铮说,上海光源犹如一台多用户的超级显微镜,是多学科前沿研究和高技术应用开发不可替代的工具,成为照亮微观世界的神奇之光,科学家借助它来探索未知世界。光源开放十年来每年开机约7000小时,试验供光约5500小时,上海光源还支撑用户取得一批国际领先成果,成为众多学科领域前沿突破和高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实验平台。

 

上海光源俯瞰。

2015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的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集成了具有不同空间和时间分贝率的大型仪器设备,是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大科学装置。截止2019年12月底,累计提供用户机时超过66万小时,累计服务来自国内外342家单位的6110个课题,用户发表SCI论文1027篇。

上海科技大学在张江建立后,进一步布局重大科学设施。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说,“光源的二期,活细胞、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等设施,都是与时间赛跑抢出来的,这些装置基本上到明年都能完成,其中,超强激光已投入使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布局了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大科学装置。”

印杰信心满满,“我们在张江还要布局一些大科学装置”,到2025年,张江将是微光子作为探测手段的世界最强者,将同时具有同步辐射光源、自由电子激光、超强激光,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地方同时拥有这三者。“自由电子激光是干什么的?同步辐射光源是拍一张高清照片,自由电子激光是拍一帧高清电影,同步辐射光源的光强是太阳10亿倍,但是自由电子激光的瞬间光强是同步辐射光源的10亿倍!这里面有太多的想像空间。”

 

正在建设中的张江标志性建筑——张江双子塔。

突破封锁,自主研发卫星,也是张江的一大亮点。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朱振才说,该院成立16年,有 8年多在张江。2012年春节进入张江时,只有200人左右,现在光设计、研发人员就有600人,发射卫星数量达54颗,其中50颗是从张江高研院诞生的,未来三年,军民、科学试验和商用卫星将达40颗以上。

印杰这样展望:未来五年,上科大自由电子激光建成,再加上中科院高研院、交大、复旦、中医药大学,张江这个2平方多公里中,有望容纳几万个科学家、教授,未来不可限量。

(本文图片由张江集团提供)

(责编:陈晨、轩召强)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