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上海人连种地都不一样了

2020年03月06日10:32  来源:上观新闻
 
原标题:因为疫情,上海人连种地都不一样了

  摘要: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等新技术出现在上海春耕中。

  “星火0304日报:大白菜收25吨,采收面积8亩;甘蓝收6吨,3亩;春甘蓝种植25亩……”“农业园区0304日报:青菜收4吨,采收面积2.5亩;生菜采收250千克,0.5亩;杭白菜收250千克,0.5亩……” 3月5日上午,上海星辉蔬菜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白会庭的手机上陆续收到各种植基地发来的采收种植日报,“现在,我们种菜跟着数据走,市场缺什么,我们就种什么。”他身后,是一小盆一小盆紧紧挨着的青菜苗,已有寸许高。若无意外,这批青菜在4月上旬即可上市。

  战疫不误农时,春耕不负时节。近日,上海市农业农村委指导全市各生产种植基地积极开展春季农业生产。非常时期,上海田头有了不同。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等新技术纷纷亮相,确保春季农业生产和疫情防控两不误。

  市场缺什么,田头种什么

  白会庭所在的星辉蔬菜公司是上海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在市郊拥有2.44万亩蔬菜基地,主要生产常规蔬菜、工厂化芽苗菜、工厂化水培菜、净菜等多种蔬菜产品,年产量达20万吨。

  “今年受疫情影响,前期市场供应出现波动。所以最近的农业生产,要跟着数据走。”白会庭说,利用上海农业数据中心、农垦全面质量管理平台生产管理系统和上海种植业(蔬菜)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种植基地能及时跟踪监测蔬菜的生产与供应情况,确保田间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有效对接。

  基地最近抢种了很多短期就能采收的叶菜,包括鸡毛菜、青菜、杭白菜、茼蒿菜、包菜,全部能在2个月内上市,“我们每天上报采收数量就是为了更好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采收和播种节奏。比如鸡毛菜和青菜,如果市场需求大,我们可以抢收。”数据显示,春节至今,种苗基地已育蔬菜苗350万株,其中绿叶菜300万株,确保了在田蔬菜生产需要。

  两个月后的市场需求也被提前规划。在番茄基地中,部分品种已经开花,预计5月初就能采收。“番茄、丝瓜等茄果类蔬菜已经进入苗期,我们发挥基地的种苗设施和机械装备优势,采取集约化育苗后移栽方式来种植这类蔬菜。”白会庭解释说,这样既能合理安排早春蔬菜种植茬口,又能统筹安排短期和中长期蔬菜茬口。

  记者看到,基地对及时出地的田块抢播抢种了速生绿叶菜。不过几周后,这些田块将被培育成熟的茄果苗所代替,番茄、丝瓜等蔬菜将接力上市。这意味着,上海的田头不仅不缺菜,市民也能跟着季节“换口味”。

  规模化种植,降本增效稳价格

  “今年春天,我们基地的蔬菜种类比以前少了很多,只有鸡毛菜、菜薹、茼蒿、迷你胡萝卜等4个品种;最新的种植计划也只有五六种,包括米苋、空心菜、丝瓜等。换做往年,每一季至少种20个品种。”上海城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崔轶雄站在自家的生产基地里,细数今年春耕的变化。

  上海城市现代农业公司的种植基地有近4000亩,主打有机蔬菜。往年,基地种植强调“少而全”,各个品种的蔬菜都种一些,一年要种100多个,产量不多,搭配成套餐送到市民家中。可崔轶雄发现,这种种植方式不划算:“每个品种都有种植规范,人员培训成本高;还要申请有机认证,光填表格,就有100多套,成本也很高。结果,市民买的菜价格高,基地赚的钱却不多。”

  今年春耕春播,上海农业提倡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因为建设规模化单品蔬菜生产基地有助于调控上市茬口、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崔轶雄的基地也顺势进行了调整。

  减少品种后,基地和消费者都得益。原来,规模化种植使得单品供应量提升,崔轶雄的基地与盒马达成了合作,不用再自己搭配不同蔬菜配送到居民家中,而是直接进入盒马门店销售。“种植成本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又有了稳定的订单,使得我们的利润没有少,零售价却能便宜一半以上。”崔轶雄以近期颇受市场欢迎的有机青菜为例,在盒马的最终售价为每300克4.8元;如果按以往的种植和销售模式,价格至少翻一番。

  看到市郊规模化单品蔬菜的发展势头,零售商也顺时而动。盒马新推出了“有机鲜”系列,将有机蔬菜价格腰斩。“疫情发生后,上海门店有机菜销量占整体类目20%,上海田头的集约化生产保障了平价有机菜的供应。”盒马上海区域生鲜采购总监陈华说。

  物联网和无人机都来了

  一些高科技设备也出现在田头。

  崔轶雄的种植基地里,有几个摄像头,“那是采购商安装的,是物联网设备,能实时监控基地生产情况;如果发现异常,会自动报警,是对安全生产和规范生产的一种督促。”

  这些天,在被称为上海主副食品供应底板“压舱石”的上海农场,各生产大队利用晴好天气,全面开展补肥壮苗、清沟理墒、防病治虫、控草除杂等工作,田间生产有序进行。

  上海农场占地约46万亩,其中耕地20万亩、林地5万亩、鱼塘8万亩。一些新设备的亮相让忙碌的春耕春播显得有些不同。

  基地种植业副总经理邵斌将三台无人机操控得很熟练,“在粮食生产上,眼下是小麦的重要生长期,当务之急是防病防害,无人机等新设备是好帮手。”受疫情影响,上海农场用工有所短缺,无人机不仅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还展示了“科技农业”的优势,“以前是开着拖拉机撒农药,会破坏田块,而且一亩地的药水量在8至10升,因为有些农药没有撒到麦子上,而是滴到了地里或者在空气里挥发了。使用无人机后,可以精准喷洒,一亩地的药水量只要2升。”

  施肥则用上了农场最新研发的种肥装卸一体机。按照原先的施肥流程,需要工人将仓库里的肥料送上运输车,拉到田头后,再人工破袋装卸到施肥车上。可有了种肥装卸一体机,从仓库装卸肥料到田头施肥,全部实现机械自动化。邵斌算了笔账:以前给1000亩地施肥,需要五六个工人忙上一天;利用种费装卸一体机,2个工人半天就能完成。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表示,今年的春耕春播工作围绕疫情防控期间消费习惯变化展开。一方面,做好产销服务,推动蔬菜基地对接生鲜电商和大型商超,确保上海蔬菜生产不断档、供应有保障。另一方面,做好农资生产供应和农机服务保障,用技术手段助力生产基地春耕春种。

(责编:严远、韩庆)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信 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扫描关注上海频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