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浪鼓咚咚响》
汤惟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今年在参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新奖第三轮选片时,《拨浪鼓咚咚响》让我眼前一亮。亚新奖是为青年电影新人设立的平台。处在起步阶段的导演,往往倾向于在作品中展现多方面的创作能力,可能会把片子做得比较花哨或是进行某种风格化的处理。但《拨浪鼓咚咚响》是一部难得的沉稳朴素的作品。导演白志强似乎不急于向大家展示什么,而是用干净的叙事讲好一个故事。
故事主角是一对“半路父子”,一个是农村留守儿童,一个是开卡车的货郎。片名中的“拨浪鼓”其实并没有在影片中出现,而是一种意象——过去走街串巷的货郎会拿着拨浪鼓,一方面便于吆喝,另一方面可以卖给孩子。这一关键意象,暗含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相互关系。
在影片里,孩子和货郎各怀心事地走到一起,最终实现了对彼此的救赎。这是一部关于承诺和信任的电影,作为情节电影,它有公路类型片元素,又是一部“中国西部片”。
电影主角都是非职业演员,戏都在他们身上。如何挑选并且调教非职业演员,很考验导演能力。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影片中没有特别惹眼的城市景观,而是展现了西北地区的农村、公路和城市在建区风景,怎么运用这些“不太好看”的景色来“抓住”观众,也很考验导演能力。
我希望这部影片未来能够进入院线,打动更多观众。作为一个题材先天不占优势的作品,发行方如何做好宣传也很重要。好片子,还得多吆喝。
《佐罗的面具》
孙路遥上海博物馆馆员
2010年,我还在读大学时,便和同学们一起经历了在电影节排队买票的日子。
时间回到20多年前。在一个跟今日同样炎热的夏天,一个小学生在深夜打开了电视机,恰好在电影频道看到了一部进口动作大片。画面中,蒙面大侠在落日下仗剑天涯的帅气背影,迅速俘获了她的心。几天后,她家中的墙壁上也出现了和电影中相同的大大的“Z”字。家人一眼识破——这孩子一定是偷偷看过佐罗了!
其实,中国观众对讲述佐罗故事的外国“武侠片”并不陌生。1978年,由阿兰·德龙主演、童自荣配音的《佐罗》,作为我国第一批从西方引进的电影,唤起了万千少男少女心中的英雄情结。此后,更有许多国家拍摄了数十个版本的佐罗电影、电视剧、动漫和游戏等。按照现在的说法,佐罗是一个畅销百年的大IP。
今年的电影节,我很兴奋地看到,由影星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安东尼·霍普金斯、凯瑟琳·泽塔—琼斯主演的《佐罗的面具》也在展映片单中。这部影片完成了老一代佐罗和新一代佐罗的迭代,并试图让这个传奇故事延续下去。如今,随着漫威宇宙的崛起和哈利·波特系列的风靡,佐罗这个IP似乎逐渐没落。但我相信,电影中的英雄永不会消亡,毕竟,超人、蝙蝠侠等超级英雄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佐罗这位草根英雄鼻祖的经典元素。
《浪荡儿》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那时我就是观众了。大概从2001年开始,电影节与我们对外汉语学院达成合作。我作为带队老师,在学生们参与译制片字幕翻译的时候“把把关”。
今年“向大师致敬”单元的主角是意大利名导费德里科·费里尼。他的《浪荡儿》,我以前就看过,但在大银幕重看依然心潮澎湃,尤其是疫情期间于千军万马中抢到票都不容易。这部电影不是费里尼巅峰之作,但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
《浪荡儿》的故事发生在费里尼家乡,一座海边小城。主人公是5个年近30岁的年轻人,他们终日游手好闲,热衷于梦一样的恶作剧并沉溺于不切实际的生活。混着混着,他们逐渐认识到了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东西。这是部典型的散文电影,其中有费里尼最喜欢表现的父子情谊和兄弟情谊,特别意大利。电影没有主线情节,但70年过去,回头看这部黑白片中的“混混”,每个人都有了点知识分子气质。电影的“豹尾”令人尤其难忘——既波希米亚又特别温暖纯真的摩拉德在清晨登上了离开小城的火车,踏上旅程。在一段车厢蒙太奇的兄弟浮想中,电影结束。
都说法国新浪潮很“新”,但看了这部电影,会觉得《精疲力尽》(1960年让-吕克·戈达尔执导电影)也有“前情”。在费里尼身上,我们同时看到新写实主义和新浪潮的气质,但与新浪潮和新写实又如此不同。这种不同为费里尼在当年招致了不少批评,却是今天来看越来越动人的原因。
《五朵金花》
徐乐娜上海歌剧院品牌战略部兼艺术教育部主任
我第一次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结缘是在2007年。那一年我大学毕业,签好入职合同后,和同宿舍的闺蜜一起看了电影节期间放映的《面纱》。工作之后,时不时地相约影院,也成了我们约会的重要活动。
对电影的爱好,可以追溯到我的童年。小时候我和外公住在一起,他是个“电影迷”,带着我看了很多文艺影片。其中,王家乙导演的《五朵金花》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对当时还是孩子的我来说,电影里的民族服饰特别漂亮,“三月三”集市、炼铁、挤牛奶、对歌等场景也很新鲜。杨丽坤等老一辈演员塑造的经典银幕形象,还有赵履珠老师原唱的《蝴蝶泉边》等云南民歌都令人迷醉。
今年电影节的片单一公布,我就注意到“幸福小康”主题影展中赫然在列的《五朵金花》。再次回看这部经典老片,我感慨万千。我不曾料想,硕士期间自己会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会像《五朵金花》里的“胖子”“瘦子”一样,到山间地头、少数民族村寨采风。
经历过才能明白和体会,片中艺术家用纸笔记录的,其实远不止一段音调、一个图像、一个故事、一位民间艺人。被记录下来的,还有创造和传承民间文化的人,和他们的纯朴、率性、勤劳、乐观,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奋斗。这也正是影片历经岁月,引发一代代观众产生共鸣、共情的原因所在。
《某处,某人》
曹菲医务工作者
我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缘分要从3年前说起。当时,我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了电影节的宣传后一下子就被吸引。我很兴奋,竟然有这么多优秀影片集中在上海放映!
今年最打动我的是法国影片《某处,某人》。主角雷米和梅兰妮是两个同为30岁的巴黎人。他们住在同一栋楼,去同一家超市购物,都感到孤独。更巧合的是,两人都因为失眠而开始了心理治疗。尽管有着极其相似的生活轨迹,但他们却一次次擦肩而过。在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两人都得到了疗愈和成长。影片的最后,成了“更好的自己”的他们,在偶然也是必然中再次相遇……
这部整体基调为灰蓝色的文艺电影,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本身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很喜欢与心理相关的电影。这部影片将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倾听、陪伴、支持、鼓励甚至是带着积极意义的“对质”一一呈现,展现了心理治疗的专业性。由此,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主角在经历这一过程后的成长,体会在治疗中被接纳和理解的感觉。
“虽然我的心既傲慢又温柔,我的性格柔弱,然而,我是不可战胜的。”愿所有人都有追求理想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在街上》
李祖祺高中生
我今年18岁,已经连着4年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了。记得第一回在电影节观影,爸爸带我一起看了是枝裕和导演的《比海更深》。我们父子俩都喜欢看电影。这几年,碰上彼此都感兴趣的电影,我们就一起看,结束之后再聊聊看法。也有的时候,我俩各买各的票。
这次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是日本电影《在街上》。观看预告片时,我发现故事发生地是旅行时去过的下北泽。下北泽是东京广受年轻人喜爱的时尚街区,有很多时装店、二手店及日用品店。看到正片后,不出我所料,这就是一部以下北泽为背景,聚焦当代日本都市青年恋爱观、生活观的电影。影片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宏大的场面,但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对话以及那些充满巧思的小幽默和小尴尬,都能深深地抓住观众的心。影片最后美好的结局也为这次观影体验画上完满的句号。
其实,这是我今年第一次踏入电影院。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重新坐进影院,和其他影迷一起欣赏这部氛围轻松的小叙事电影,在影片设置的笑点处一起爆发出笑声,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这也是电影节的魅力所在。
《海莲娜:画布人生》
李建国退休老人
我今年74岁,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因为喜欢看电影,所以从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就开始关注了。
在网上购票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我会事先在报纸上看好每部电影的简介,选择自己想看的电影,然后在大光明影院现场买票。网上购票普及之后,我很早就关注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公众号,提前看好抢票时间和电影简介,自己使用软件抢票,并且研究出了一套成功率颇高的抢票攻略。一般每届电影节我会选择起码3部来自不同国家的电影。通过看这些电影,我可以领略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今年因为疫情影响,抢票难度增加,我只抢到了两部,挺可惜的。
这次我看了一部芬兰电影《海莲娜:画布人生》。电影说的是一个生活在乡下的快被人遗忘的画家海莲娜的故事。身为一名艺术家,海莲娜对绘画的热爱和坚持让人动容,同时,她也有着比常人更加敏感、细腻的情感。但最后,海莲娜和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还是错过了,留下了遗憾。电影对这份情感的描摹,好像在暗暗地提示观影者,要珍惜身边的人。
另外,电影里的风景很美丽,也很真实。不论是在海边还是在家中的花园的场景,让人看了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爱在人间》
亚历山大外贸公司经理
我来自意大利北部,在上海工作、生活已经很多年,从很早开始便关注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往年,我会和女友一起挑几部双方都感兴趣的电影,利用周末的空闲时间,去电影院约会。尤其在看意大利原声电影时,我可以听到熟悉的乡音。
今年很可惜,我和女友因为工作繁忙,错过了抢票时间,一开始并没有买到票。后来,朋友临时有事,就把他手头的一张电影票送给了我。
这部叫作《爱在人间》的电影给了我惊喜。男主角是著名的实力派演员连姆·尼森,曾出演过《辛德勒的名单》《真爱至上》《蝙蝠侠:侠影之谜》等影片。在这部电影里,他扮演的汤姆是一位负责任的丈夫。在妻子被诊断出患有乳腺癌之后,他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坚定地陪伴妻子,共同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这是一对平凡的中年夫妻,但他们对待生命、对待爱情的态度让人感到敬佩。
我注意到来看这部电影的有很多年轻人。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应该和我一样有所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