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藝博匯集近千件作品 原創作品走進尋常百姓家
青藝博匯集近千件作品,向復合型服務平台轉型
讓原創作品走進尋常百姓家
突破傳統
本屆青藝博突破傳統展陳模式,打造“一主多分”結構。主展館設置在上海海派藝術館,分展場則深入城市的毛細血管——從核心商圈的商業綜合體、街角的咖啡店,到社區文化廣場、歷史街區。藝術不再是刻意的“打卡”,而是日常流動中的驚喜邂逅
一幅畫上,皮卡丘、飛天小女警、海綿寶寶、哆啦A夢齊聚,“童年回憶”在奶油頂形狀的雪山上滑雪,這是第十一屆青年藝術博覽會的一件作品——由青年藝術家董丹丹創作的布面油畫《甜山》。它生動揭示了本次青藝博的一大關鍵詞:“年輕態”。
“城市漫游”——2025年(第十一屆)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暨(第四屆)全國青年藝術邀請大展今起在海派藝術館開幕,以“年輕、活力、多元、創新”為初心,匯集近200名青年藝術家的近千件作品,涵蓋布面油畫、絹本水墨、綜合材料裝置、數碼微噴、丙烯雕刻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青年藝術的生命力。今年,青藝博正式邁入第二個“十年計劃”。經十載探索,11歲的青藝博正迎來向復合型服務平台的轉型期。
走進海派藝術館主展廳,年輕藝術家的創造力在兩大板塊中交相輝映。“青藝·視界”板塊呈現2025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青年策展人計劃成果展,而“青藝·起點”板塊則呈現2025第十屆上海青年藝術博覽會“城市漫游”招募入選作品,展現藝術家的多元活力,共同勾勒出青年藝術生態全景圖。
“青藝·視界”板塊由四位青年策展人分別策劃。由周欣、丁夢菲策劃的“之間:海外留學一代的游牧地圖”以“空間之間—身份之間—時間之間”為線索,聚焦一群曾在海外留學的青年藝術家。他們穿梭於不同文化之間,生活與創作常常帶有一種獨特的“夾縫感”。
“我們這一代:記憶的棱鏡與未來的草圖”呈現年輕人的共同記憶,策展人武林表示,“‘我們這一代’並非試圖定義某個世代,而是邀請觀眾走入80、90、00后藝術創作者共同構建的記憶迷宮與未來圖景。”其中,作品《甜山》通過卡通人物“全家福”油畫,喚起觀眾童年記憶,作者董丹丹介紹,“就像小時候一邊吃冰淇淋、一邊看動畫片的夏天。”
在主展館之外,本屆青藝博突破傳統展陳模式,打造“一主多分”結構。主展館設置在上海海派藝術館,分展場則深入城市的毛細血管——從核心商圈的商業綜合體、街角的咖啡店,到社區文化廣場、歷史街區。藝術不再是刻意的“打卡”,而是日常流動中的驚喜邂逅,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漫游”。
本屆青藝博期間,一個名為“藝術品超市”的創新項目將正式亮相。項目立足於閔行成熟的文創產業基礎,充分整合青藝博十一年來積累的2000余位青年藝術家資源與觀緣文化海派藝術IP,旨在打造“買得起的藝術品”與“藝術授權超市”雙引擎。前者通過標准化定價、分級策展與顧問服務,讓原創作品走進尋常百姓家。“藝術授權超市”則聚焦IP商業化轉化,涵蓋插畫授權、文創開發、數字藏品開發等領域。
與此同時,“藝術小店”授權計劃也將同步啟動。該計劃將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書店、咖啡館等場所,帶來青藝博“微型藝術展”。這些小型藝術空間將由藝術從業者或創作者自主運營,讓藝術以更親切、更日常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打通藝術消費的“最后一公裡”。
扎根閔行三年來,青藝博從打造梅隴鎮觀緣文創園區的“青藝基地”,到推出藝術家虛擬工作室注冊服務,已帶動30余家藝術機構落戶,形成創作、衍生、交易的完整產業鏈。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阮佳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