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成蝶!看上海寶山的現代化轉型“答卷”
長江入海口,黃浦江與蕰藻浜在此交匯。這裡,是上海寶山﹔這裡,承載著上海百年工業的厚重記憶。“十四五”期間,寶山區深度重塑,向著“上海科創中心主陣地、國際大都市主城區、全市綠色低碳轉型樣板區”的戰略目標轉型。
去年,寶山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100億元,綠色低碳產業規模邁入千億級……這一連串躍動的數字,見証了寶山“破繭成蝶”的華麗轉身。
科創主陣地: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零距離銜接
“研發投入強度達4.69%,高新技術企業數年均增長20.3%。”日前,在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寶山區委書記李晨昊介紹的這組數據,清晰勾勒了寶山經濟發展的動能之變。
科創,已成為寶山最鮮明的底色。其核心抓手是——打好“大學牌”。通過深化與復旦、同濟、北大、上大等高校合作,形成了“西有環上大科技創新核、東有復旦國家大學科技園”的集群發展態勢。各大學科技園累計轉化科技成果近300項,落地企業近1000家,創新活力持續迸發。
如何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寶山進行了一系列機制創新:揭榜“先投后股”國家創新改革試點任務,支持34個優質科研成果順利轉化,與長三角國創中心聯合探索“撥投結合+先投后股”創新模式﹔率先出台區級概念驗証中心管理制度,建成11家概念驗証中心,入庫驗証項目168個,其中20個項目正開展認股權試點。寶山區科委主任劉新宇表示,將繼續探索高校科技成果“就地孵化”,實現實驗室與生產線的“零距離”銜接。
位於互聯寶地·濱江園的上海吳淞材料實驗室,是由趙東元院士領銜的上海首個以材料為主攻方向的新型研發機構。不遠處,復旦大學張波教授團隊創立的山海氫(上海)新能源公司,其研發的氫能核心材料性能指標已達全球領先水平……這些創新種子的生根發芽,正是寶山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生動寫照。
城市更新:“三箭齊發”重塑城市肌理
城市空間的重塑,是寶山轉型的物理載體。寶山以吳淞、南大、濱江“三箭齊發”之勢,推動全域空間功能升級,打造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樣板間”。
南大智慧城總面積6.3平方公裡,曾是上海非常典型的傳統工業集聚區。如今,這裡已形成數字經濟、人形機器人、生命科學三大主導產業,累計吸引注冊企業2100余家。
吳淞創新城的規劃建設更顯魄力。寶山區規劃資源局局長石崧表示:“我們秉持‘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后再開工建設’的思路,精心打造上海未來城市樣板。”以北沿江高鐵寶山站為核心的開發建設全速推進,預計2027年建成投用,年客流量超5400萬人次,成為輻射長三角、貫通長江經濟帶的“超級樞紐”,將重塑上海北部的城市格局。
蕰藻浜的變遷,是寶山轉型的生動縮影。曾經,高聳的防汛牆讓市民“臨河不見水”﹔如今,通過“破牆透綠”、改造親水平台、活化工業遺存,這條“母親河”兩岸已轉型為令人流連的“生活秀帶”和充滿活力的“發展繡帶”。
綠色低碳:重工業區的“輕”裝前行
作為傳統重工業區,綠色低碳轉型對寶山而言,不僅是使命擔當,更是內在需求和歷史機遇。“十四五”期間,寶山綠色低碳產業規模突破千億,匯聚企業超過200家。
這一成績的背后,是系統的謀劃與創新。寶山聚焦“產業、平台、樞紐、場景”四方面發力:建設綠色低碳供應鏈公共服務平台﹔打造鏈接國際的綠色貿易樞紐﹔推出國內首個實現國際互認的碳足跡量化工業軟件﹔落地上海市首個以綠色低碳為主題的碳中和產業園……一套組合拳,讓綠色成為寶山發展最動人的底色。
如今,位於互聯寶地·濱江園的中國寶武(上海)碳中和產業園,作為上海市首批碳達峰碳中和試點,正致力於打造上海北部最具活力的科創產業集聚地。寶山區與CN100聯盟簽約戰略合作協議,聯盟已集結中國寶武、中國商飛、中遠海運等36家行業龍頭企業,未來將集聚100家鏈主企業帶動完整供應鏈100%碳中和,為全國綠色供應鏈轉型提供“上海樣本”。
未來圖景,“活力寶山”開啟新征程
展望“十五五”,寶山明確了“活力寶山 科創新城”的發展主線,謀劃構建“一核兩翼”空間新格局。
“一核”即“大吳淞”核心區,突出輻射帶動﹔“兩翼”則分別是東部的“濱江產業帶”和西部的“科創集聚帶”,共同構筑開放創新、聯動發展的新格局。
從機器轟鳴的工業基地,到科創涌動的轉型樣本,寶山用五年時間,完成了一場破繭成蝶的實踐。如今,這片熱土上,一個更具活力、更富魅力、更有溫度的寶山,正在上海發展宏圖中刻下鮮明的印記,奮力書寫著新時代現代化轉型的精彩樣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