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 | 走近科學大咖⑩帕斯卡爾·梅耶:顛覆常規,挑戰“不可能”,哪怕“自己都覺得瘋狂”

大江東-復旦融媒體創新工作室
2025年10月29日14: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你是當真的嗎?”同行難以置信地問道。

20年前,瑞士日內瓦湖畔,法國生物物理學家帕斯卡爾·梅耶在筆記本上勾勒出一個大膽構想——將 DNA 分子切割成小片段,固定在固體表面上,同時讀取序列。這一靈感,成為下一代基因測序技術(NGS)的起點。那時,基因測序仍是一條一條進行,單獨處理費時費力,卻是主流做法。對於梅耶的設想,同行們紛紛搖頭。

20年后,上海臨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會場。

當年年輕的梅耶,已因開創性的測序方法享譽全球——先后獲得2022年生命科學突破獎與2024年蓋爾德納國際獎。作為 Alphanosos 公司創始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梅耶帶領團隊在新藥開發與精准醫療領域不斷突破。20年前被質疑的構想,成了全球生物實驗室DNA 標記的核心技術。

10月24日,大江東—復旦融媒體創新工作室在現場採訪了這位為基因測序帶來革命性突破的科學家。他身著筆挺的棕色西裝,神情溫和而篤定,“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這裡一切都讓我新奇!”他說。

帕斯卡爾接受大江東-復旦融媒體創新工作室採訪。付曉晴攝。

梅耶說:“做科研時,既要關注細節,也要理解更大的圖景。要清楚自己能做到什麼,同時去追求更大的影響。腳踏實地,也放眼丈量。”

礦區小男孩從好奇出發,享受丈量世界的探索樂趣

梅耶出生於法國東北部的莫澤爾地區,這裡礦業歷史悠久。許多同齡人都渴望在礦上找份穩定的工作,而他卻對不著邊際的分子、生命與未知世界充滿好奇。

梅耶的科研之路,始於一種幾乎本能的向往。七歲時,他拆解了一台玩具火車的變壓器﹔小學時,他解出了全班無人能答的數學難題﹔高中時,他說服父親為自己購買一台可編程計算器,並用它編寫出一個“原始神經網絡”。在個人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這個“神經網絡”雖談不上實用,卻讓他體會到探索的樂趣。

“把目標定在高山頂,即便沒登上去,也會比隻瞄准小山坡高得多。”他說,高中畢業后,進入斯特拉斯堡大學,這是一所孕育了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學府,他也成為家中第一個大學生。

此后的幾十年,他輾轉法國、加拿大和瑞士的科研機構,研究領域跨越生物學、計算機編程與儀器工程。“許多導師和同事教會我跨學科思考,用不同方式解決問題,這塑造了我的職業生涯。”

梅耶專注細節、重視跨國合作,追求全球視野,不斷拆解問題、理解世界,再以最簡潔的方式重構答案。理性與想象、精確與冒險,在他身上達成奇妙的平衡。

帕斯卡爾(左)和同行會上交流。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供圖。

同行質疑“那個用普通顯微鏡給DNA測序的家伙”

上世紀90年代末,科研條件有限,新一代測序技術的研究需要獲得僅幾微米大小的顯微點。當時,主流趨勢是使用掃描顯微鏡,這很昂貴,操作也復雜。“在這樣的限制下,我開始思考,能否將所有DNA分子平鋪在一個表面上,並同時進行測序?我意識到,使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就能夠實現這一點。這就是我第一次實驗的思路。”新的方法,就像課堂裡的一次性點名,可以迅速而低成本地完成整個測序過程。

這不是異想天開嗎?他被同行戲謔地稱為“那個用顯微鏡給DNA測序的家伙”。梅耶本人也坦言:“我自己都覺得有些瘋狂”。但這恰恰展示了科學最迷人的一面——它允許人們去質疑,去追尋,去挑戰那些“不可能”。

梅耶勇敢地邁向無人之境,最終孕育出了下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的雛形,它不僅改變了生命科學的“解碼”方式,更為醫學研究打開了更快速、更精准的新時代大門。如今,這項技術已成為全球實驗室的基礎工具,幫助無數研究者在短短幾年內取得突破性成果,也使得梅耶屢次登上國際性生命科學的領獎台。

榮譽從來不是終點。梅耶仍在追隨問題,而非追逐聚光燈,“我隻想找到最簡單、最有效的解決方式。”

這種“化繁為簡”的好奇與堅持,鋪就了他在DNA測序上的突破之路,也成為他不懈追求的科研信條。

帕斯卡爾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羅丹楊子攝。

AI 賦能,“把原本幾世紀才能完成的探索,壓縮到短短數月”

秉持 “化繁為簡” 的信條,這位曾憑借一台顯微鏡撬動第二代 DNA 測序技術(NGS)產業革命的科學家,又肩負起新使命。他帶領Alphanosos 公司的團隊在自然植物與人工智能的交叉領域拓路前行,為破解全球健康難題尋找新答案。

“自然蘊藏著無窮的多樣性,植物組合的可能性更是難以想象。”在 Alphanosos 的實驗室裡,自主研發的 AI 模型正高速運轉:從數十億種安全來源的植物化合物組合中,精准篩選出效能最優、安全性最高的候選方案。梅耶說,這項技術 “把原本需要幾個世紀才能完成的探索,壓縮到短短數月”,這讓科研成果更快惠及人類。

談及梅耶,妻子米蕾﹒梅耶的笑意裡滿是敬佩:“他不圖名利,始終想的是科學能為健康領域帶來什麼實在用處。每次有新發現,他第一句話准是‘這能幫到人們嗎?’”

這一 “以用為本” 的科研導向,在公共衛生安全領域已顯露巨大潛力。新冠疫情早期,Alphanosos 團隊依托自研的人工智能植物篩選技術,快速發現了一款實驗中顯示出潛在抗病毒效果的植物配方(W17P4690),為當時的疫情防控研究提供了安全、可快速落地的新思路。梅耶透露,在緊急公共衛生事件中,團隊能在幾周乃至幾天內拿出安全的一線治療方案,這一速度遠快於傳統疫苗或合成藥物的研發周期。

“醫療健康從不該是‘一刀切’的模式,人工智能的使命,就是讓治療方案更適配個體、更具個性化。”梅耶提出的這一理念,正融入 Alphanosos 的每一項實踐。令他驚喜的是,“營養基因組學探索基因對營養需求的影響,而中國飲食文化‘因人施食’的古老智慧,恰好與之呼應——‘對他人有益的食物,未必適合你,畢竟每個人的基因都獨一無二’。”

“一位中國化學家說,我們的研究思路與中醫頗有相通之處,” 梅耶語氣裡滿是期待,“我非常希望能與中國學者、醫生及藥企攜手,探索這種思路如何催生出下一代治療方案。”

永不言敗,善用資源,“為理性質疑留出探討余地”

梅耶堅持認為:“科學進步從不靠單個人的意志推動,既要為共同信念留存生長空間,也要為理性質疑留出探討余地。”在科研中,他會認真傾聽團隊每位成員的想法,在堅守核心願景的同時,從不抑制創新活力——這種包容而務實的領導力,早在他研發 DNA 測序技術時便已顯現。從上世紀90年代在制藥公司摸索 DNA 測序的可能性,到如今引領 AI與植物科學的交叉創新,梅耶的科研之路從不平坦:實驗失敗的沮喪、資金告急的壓力、創意被質疑的孤獨,都是他不得不面對的難關。永不言敗的韌性,讓他迎來了科學的回響:人類第一次能以千倍速度 “閱讀生命的語言”,疫情期間測序技術更挽救了無數生命。“科學不是確定性,而是不斷追問的勇氣。”

面對年輕科學家,他坦誠分享了三條核心經驗:心懷關切,錨定問題,始終以解決實際難題為導向,不滿足於表面成果,就像他學生時代因不滿傳統測序方法的繁瑣而立志改變,讓對問題的關注成為前行的第一動力﹔敢闖敢試,腳踏實地,也主動尋找歡迎探索、寬容風險的環境 ——像硅谷或中國的高科技園區,不將風險視作失敗,而是當作創新的燃料﹔務實創新,善用資源,不執著於等待理想條件,而是審視當下可及的工具,通過整合與變通達成目標。

他強調科研傳承的核心是 “賦能”,“真正的引導不是告訴別人該做什麼,而是幫他們建立‘我能做到’的信心。”

展望未來,Alphanosos 已錨定更具挑戰性的目標:持續聚焦攻克罕見神經遺傳性疾病、抗菌藥物耐藥性等全球健康難題。梅耶團隊當前探索的 AI 植物篩選技術,最終能搭建出一個快速應對公共衛生挑戰的平台,“面對未知疾病時,人類能以更快速度、更安全方式獲得保護”。他說:“我們無法預知未來的病毒,但可以准備更強的應對力。無法消除疾病的恐懼,但能讓科學成為人類最可靠的勇氣。”

梅耶格外關注中國在生命科學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他認為,中國和歐洲在健康科技、營養基因組學及自然藥物研究上“擁有互補優勢”,未來應在科研、教育與產業層面建立更緊密的合作網絡,讓知識與資源真正實現全球流動。

隨著人工智能與生命科學的深度融合,人類對個性化醫療與自然健康的理解正不斷拓展。帕斯卡爾·梅耶這位始終以“解決人類難題”為科研導向的科學家,仍在自然智慧與人工智能的交匯點上穩步前行。他期待,這一場以知識和合作為紐帶的科學旅程,不僅屬於實驗室,更屬於全人類。

統籌:吳焰 李泓冰 伍靜

人民網記者:馬作鵬

實習生:羅丹楊子 曹雨軒 付曉晴

特邀顧問: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師鄧建國

出品:大江東-復旦融媒體創新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