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展首日排起長龍,滬粵攜手再奏“文化戀歌”
“其命惟新”大展首日看展者排起長龍 多位美術界專家共論滬粵百年藝術交流
滬粵攜手雙向互動再奏“文化戀歌”
“‘其命惟新’大展就像一盤大餐,讓藝術愛好者都吃飽了!”觀眾戴先生站在黃般若、盧振寰聯合創作的《竹石麻雀》前,仔細欣賞畫作中的每一處細節。在戴先生看來,這次的廣東美術百年大展,規模上讓觀眾“吃飽”,內容上更讓觀眾“吃好”。
昨天,“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向公眾開放首日,上海美術館門前排起長龍,靜謐的展廳裡人頭攢動、秩序井然,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觀眾在這裡交匯,共探嶺南美術一百年的變遷。當天上午,以“中國近現代美術與廣東實踐”和“廣東近現代美術的區域互動與歷史敘事”為議題的開幕研討會同步舉行,多位美術界專家在滬“論劍”,共同梳理廣東美術百年發展脈絡。
展覽兼具熱度與深度
“這些小小的葉子,從尾部到尖端,顏色由深至淺,過渡極其自然,背后是多深的功底!”戴先生指著畫上的一片竹葉感慨。退休后愛上琴棋書畫的他,是上海各大美術展的忠實觀眾。“把每幅作品的細節看進心裡”,是戴先生觀展的習慣。而此次展出的嶺南美術作品在細節上的把握,讓戴先生深感“來值了”。對他來說,這次觀展既是一次欣賞,更是一次學習。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幾位結伴而來的藝術院校學生帶著筆記本與相機,穿梭在各個展廳內,不時被某幅畫作吸引,停下腳步細細欣賞。在林風眠的《青衣仕女》前,他們駐足良久。畫中人物既有東方古典的嫻靜,又透露出西方現代的美感。其中一位女生告訴記者,“美術專業課上常讀‘嶺南畫派’,但隻有站在原作前,才能真正體會那種融合中西的力度。”
雙城百年藝術脈絡交織
研討會上,廣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李勁堃提到,廣州與上海兩地的文化構建與經濟模式緊密相連,廣東人在上海工商領域創造傳奇,嶺南畫派也在此發芽壯大,兩地藝術淵源長達百年,是毋庸置疑的“老朋友”。
為何早期嶺南畫派選擇上海作為滋養的土壤?從藝術家身份認定角度,李勁堃提出新的看法,一批嶺南藝術家的另一身份是革命者,並且是實踐革命派。以高劍父為例,他早早加入同盟會,並參與黃花崗起義的相關工作,“他們投身藝術,根本目的是改變社會。”正因如此,他們到當時最富文化活力的上海創辦《真相畫報》,使藝術理想突破區域界限,在上海放大,最終成為影響全國的重要美術資源。
廣東省美協主席林藍提到,這種深度交織,在新興木刻這一藝術形式上有所體現,“魯迅先生在上海發起新興木刻版畫運動,對廣東美術產生深遠影響。”林藍說,“新中國成立后,廣東與上海的藝術聯系依然緊密。”近年來,廣州三年展與上海雙年展等藝術活動遙相呼應,滬粵交流從未間斷,正如林藍所說,“百年前是這樣,百年后還是這樣。”
孕育更多藝術結晶
回到“其命惟新”展覽本身,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李磊形容,“廣東為上海送來了一份超級大禮,這是一個現象級的文化活動!”在他看來,大展充分體現了廣東美術百年來在中國近現代社會發展和文化敘事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原副主席毛時安看來,這次展覽是滬粵攜手塑造的一曲“文化戀歌”,這一巧妙生動的比喻,引起了現場專家的一致共鳴。毛時安說,“滬粵交流,不僅是‘短期熱戀’,還要持續深化,要‘結婚’與‘繁衍后代’。”專家紛紛借此比喻表示,希望滬粵在雙向互動中,孕育出更多豐碩的藝術結晶。
上海美術館黨委書記、執行館長王一川透露,上海美術館后續將計劃把廣東藝術家在上海生活、工作過的地方,通過當下流行的CityWalk、ArtWalk的方式進行串聯,以文旅融合的方式傳播兩地藝術的交流與聯結。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阮佳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