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河涇再添創新引擎,港科大上海中心北楊基地正式啟航

人民網上海10月14日電 (記者董志雯)10月13日,“垂直創新,全球共創”國際產業合作創新論壇暨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產教融合中心北楊基地啟動儀式在漕河涇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舉行。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教委主任周亞明,上海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市人才局副局長譚朴珍,上海市政府港澳辦副主任葉靚,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徐匯區委副書記、區長王華,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國華,臨港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翁愷寧,上實集團總裁張芊,臨港集團副總裁陳浩、帝國理工學院前校長Sir Keith O'Nions爵士,港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港科大副校長鄭光廷,港科大副校長鄺家陞以及漕河涇開發區管理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顧倫,黨委副書記、總經理衛祖曄等嘉賓出席活動並上台見証。周亞明副秘書長、郭毅可首席副校長致辭,鄭光廷副校長作主題分享。
活動現場正式發布港科大上海中心的創投、實習實訓、產業生態三大聯盟。此外,還啟動港科大國際產業創新合作和滬港雙星合作,揭牌港科大顯示與光電子全國重點實驗室上海國際產創融合基地,舉行港科大與上海創智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勾勒出港科大上海中心“基礎研究—技術轉化—產業應用—人才支撐”的戰略定位。
從對接到落地:漕河涇跑出“滬港合作”加速度
早在2023年滬港合作機制邁入20周年時,漕河涇開發區就主動與港科大對接,共謀科創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新模式。
正如港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在啟動儀式上提到,港科大上海中心落子北楊,是該校與上海的“雙向奔赴”。他回憶去年首次來到北楊小鎮,在與漕河涇開發區的交流中,對北楊小鎮的創新生態,特別是當時正在興建的上海創智學院印象深刻。他期待港科大上海中心與創智學院形成聯動,培育中國最好的人工智能領域創新人才,未來進一步加強研究生培養、科研團隊孵化與產業加速功能,成為驅動垂直產業創新的核心引擎。
去年5月,漕河涇開發區與港科大簽署合作備忘錄,就設立港科大上海中心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后,漕河涇開發區與港科大開展密切對接,迅速推進具體合作事項。今年1月,港科大上海中心正式揭牌。漕河涇開發區與港科大、徐匯區政府簽署三方合作協議,正式明確北楊基地建設。作為北楊小鎮的運營方,漕河涇開發區傾力保障北楊基地建設並順利實現如期完成。漕河涇與港科大以北楊基地為合作平台,共同搭建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積極打造滬港創新生態圈。
滬港攜手共創:譜寫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新篇章
當前,上海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聚力發展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等三大現代先導產業。港科大作為世界頂尖的研究型高校,在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電子工程、金融科技等領域擁有一流的教學與科研實力,與上海的科創發展、產業布局及高等教育的需求高度契合。
漕河涇北楊人工智能創新小鎮作為上海建設人工智能高地的關鍵節點,匯聚了上海創智學院、紅杉中國創新加速器等新型研發機構和重點投資機構,正打造“高密度、低成本、強互動、快迭代、有溫度”的世界級AI創新創業集聚區、AI全域應用示范區和國際化智能產城融合區。
“北楊基地與港科大在國內的所有中心都不一樣,這裡承載了‘教學’這一重要任務,也是‘產教融合’的由來。”郭毅可介紹,港科大首屆“人工智能與創業”碩士項目計劃招募70人,實際申請者達到900余名。目前,首批學生已在位於中國香港的清水灣校區就讀,明年9月就將來滬進入北楊基地,在真實的產業場景中學習。計劃三年內該碩士項目人數將擴大至600人。
新啟用的港科大上海中心北楊基地建有科研實驗室、辦公空間、教學空間、孵化器空間,將重點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創新創業孵化與高層次人才培養﹔而與北楊基地功能互補的西岸基地,則作為港科大上海中心面向全球的品牌高地、資源接口與展示窗口,承擔著中心戰略布局與國際化形象展示的關鍵使命,自此形成“一中心兩基地”的格局。
未來,漕河涇開發區將與港科大上海中心進一步攜手推動產業創新、擴大科技交流、加強緊缺人才培養,共同譜寫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新篇章,構建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滬港科創生態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