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沈桂龍:世界中國學是關於理論的思考,也是面向實踐的回答

中國學,是歷史中國之學,也是當代中國之學。
繼2023年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之后,2025年10月13日至10月15日,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再度亮相上海,約500位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齊聚黃浦江畔,圍繞“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主題,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如何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探討在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相連、日益休戚與共的今天,推動世界中國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有文明的互鑒才能實現共同的進步。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開幕之際,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市世界中國學研究會會長沈桂龍接受大江東工作室專訪。

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沈桂龍。上海社科院供圖
今天,為何世界如此關注“中國學”?
大江東:在今天的中國,世界中國學大會的舉辦,是在回應怎樣的時代命題?
沈桂龍:世界中國學是向國際社會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重要渠道。世界中國學的繁榮發展,有利於中國形象在國際社會更好地傳播,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發展成就和治理智慧,為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同樣,世界中國學通過研究中國的發展實踐和治理經驗,能夠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可持續發展、減貧降碳等全球性議題提供一份借鑒,為破解時代難題、實現共同發展貢獻我們中國的智慧。
大江東:自2023年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在上海舉辦以來,這門學科在國際國內有哪些新發展?
沈桂龍:中國學的興起,緣於二戰后全球學術格局的重大變化。美國憑借其學術資源與國際地位,成為全球科學和文化中心。大量歐洲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和華人學者流入美國,使其逐漸發展成為新的中國學研究重鎮,研究范疇也從歷史文化擴展至政治、經濟、社會與國際關系,推動中國學走向跨學科、綜合化的發展階段。
在世界各國利益和命運更加緊密相連、日益休戚與共的今天,推動世界中國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說,世界中國學,已經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一座重要學術橋梁。
“世界中國學大會”的前身,是“世界中國學論壇”,論壇始於2004年,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每兩年一次。2023年,改名為“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也迎來了世界中國學的發展高峰兩年來,海外的中國學蓬勃發展,除來自歐美以及日本、韓國等研究中國學的傳統國家以外,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研究力量不斷壯大。
從國內看,自2023年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舉辦之后,國內的高校智庫和研究機構更是加大了世界中國學的研究力度,投入了更多力量。
這一系列變化,體現出世界中國學正不斷擴大的“全球視野”。
主題與議題,凸顯學術對話和文明互鑒
大江東:今年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在主題和內容的設計上有哪些思考?
沈桂龍:本屆世界中國學大會的主題設計凸顯了學術深度。大會以“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為主題,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學術對話平台,貫通對中國歷史演進與當代發展的整體性理解,從而深刻把握中國學重大意義與時代內涵,強化學理闡釋,推動研究范式的創新與突破。
議題架構的設置也體現出跨域融合。這共有五個分議題,分別為:“從世界看中國:文明的賡續與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的學理分析和經驗啟示”“多學科視域下的世界中國學知識體系”“數智時代的世界中國學:機遇與挑戰”“青年與世界中國學的未來”。總體而言,這些議題在學理上進行創新,並力求達成與會者多方共識。五個平行分論壇涵蓋歷史、經濟、文化等學科,既有世界中國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中國學在數智時代的發展前景以及中國學的代際傳承問題,也有作為中國學重要內容的文明交流互鑒,以及如何用中國學來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等與時俱進的內容。
世界性、中國性、實踐性,世界中國學研究呈現三個趨勢
大江東:您與全球許多研究中國學的學者都有較多聯系。據您所知,以世界中國學大會為契機,學者們來到中國,來到上海,他們最想看什麼?會看到什麼?
沈桂龍:世界中國學不僅是關於理論的思考,也是面向實踐的回答。中國認知、中國聲音和中國形象的傳播,是繁榮發展世界中國學的非常重要的任務。
在我看來,此次世界中國學大會或將引出世界中國學未來研究和發展的三個大趨勢:
第一個趨勢是中國學的世界性更加彰顯。今年,參與世界中國學大會的海外學者非常多,涵蓋了各大洲50多個國家的知名學者、智庫專家、文化使者。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學發展的世界性趨勢特別明顯。
第二個趨勢是中國學研究更具中國性。無論以世界眼光看中國,亦或是從中國視角看世界,核心出發點都是中國。從中國發展的現實情況了解中國國情、發展道路,以及中國對於世界的影響,這個視角非常能體現中國學研究的中國性。而且,我認為這個趨勢在未來越來越明顯。從學界來看,海外學者會更加關注中國學者的研究,關注中國本土學者的一手資料。
第三個趨勢是世界中國學將更具實踐性。當下的中國學研究,越來越多關注當代中國,尤其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與模式,希望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些發展啟示。所以,現在很多關於中國的研究趨向實踐,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專家到中國來,看一看中國真實的發展變化、與中國學者面對面交流,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的現實情況和經驗加以理論提煉。
除了中國文化、中國發展經驗,未來還有一個全球學者關注的的領域,就是中國的科技創新。隨著中國的科技水平迅猛發展,科技創新對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強,越來越多有關中國研究的專家,正在對中國的科技創新產生興趣。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開幕之際,沈桂龍接受大江東工作室專訪
大江東:就您的觀察,近年來世界中國學在中國的學科建設,有什麼突破?
沈桂龍:相比美歐等傳統中國學研究強國,目前國內世界中國學研究還存在不小差距。不過近年來,世界中國學的學科化建設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2024年3月19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其中中國語言文學大類新增“漢學與中國學”這一專業,在學科建設的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來自國家層面的關注,讓世界中國學概念和世界中國學的學科邊界進一步清晰,學科研究方法也得到進一步規范。在這樣的發展環境和氛圍之下,世界中國學發展在人才、學術觀點發表平台等領域,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