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取消不能賠?避坑旅行保險裡的"文字游戲"

“延誤險”精確到延誤時長,航班取消卻不能獲得理賠額……
避坑旅行保險裡的“文字游戲”
國慶中秋假期出游,很多游客有買保險的意識,因為一份合適的旅行意外險在意外發生時,能有效緩解經濟壓力。如今,線上自助購買保險已經很普遍,很多保險產品還支持“今天線上買,明天就生效”,非常便捷。
但記者調查發現,部分保險的具體條款和賠付條件需要購買人特意點擊查看后才會呈現,而這些內容直接關系到意外發生后能否賠付。所以,消費者在購買保險,尤其是線上自助選購時,務必留個心眼,看清條款細節,避免維權困境。
是保險產品還是營銷活動?
“以為買的是航班延誤險,沒想到是營銷活動,像博彩一樣,很難獲得賠付!”8月底,不少旅客吐槽過某出行服務平台推出的一款“延誤險”。
調查發現,平台沒有把該產品稱為“延誤險”,而是叫“起飛延誤新玩法”。由於活動頁面介紹內容有限,很多旅客以為這是一款航班延誤險新品,付款憑証也顯示收款方是一家保險經紀公司。
當航班延誤、旅客發起理賠時卻發現,平台兌現承諾的條件不是“航班延誤××分鐘或以上”,而是“航班實際延誤時間必須與購買時頁面顯示的延誤時間相一致”。因此,旅客認為平台在玩“文字游戲”。
可平台解釋,這只是一個營銷產品,而不是保險產品,消費者搞混了。或許是迫於輿論壓力,平台下架了這款產品。不過,對於參加該活動、航班有延誤但不符合“精准到准確延誤時長”的旅客來說,最終沒有得到平台的“津貼”。
這個案例顯示,選購旅行保險要看仔細,別把企業的營銷活動當成保險產品。否則,維權難度很大。
理賠額越高≠理賠越方便
除了生效時間、保障范圍外,投保人能否順利理賠的另一個關鍵是理賠觸發條件和理賠內容。
不少保險產品用“保費低,理賠額高”作為營銷重點,實際上理賠額與理賠過程沒有必然聯系。意外發生后,能否順利理賠,取決於投保人選擇的產品是否與事實相匹配。
比如,不少旅客看到航班延誤險中有“航班取消,理賠××元”的條款,卻不知道取消時間不同,理賠結果截然不同——有的產品規定,隻有在航班計劃起飛時間后發生取消,保險公司才應當承擔保險賠償責任﹔有的產品卻表示,只要投保人乘坐的航班取消,就負責賠償。
再如,“財產損失賠償”是大部分旅行意外險都涵蓋的項目,可細則會有不小差異。有的產品明確,投保人若能証明在旅行期間存放在酒店保險櫃中的現金被盜竊,或者隨身攜帶的現金遭到盜竊或搶劫,保險公司負責理賠﹔有的產品卻沒有明確酒店內現金被盜的理賠條件。
還有,部分旅行目的地屬於地震等自然災害多發地帶,旅客在投保時會傾向於選擇那些提供“旅行變更”賠償的保險產品——若出現自然災害,投保人取消行程或提前結束行程時,會產生額外支出或損失,希望保險公司能提供賠償。不過,從不同保險產品的細則看,雖然這項理賠服務都叫“旅行變更”,但理賠條件和內容有差異:有的保險隻覆蓋投保人預先支付但無法使用而造成的交通費、住宿費損失,有的卻提供變更行程產生的新支出。
此外,投保人千萬不要以為投保頁面上寥寥數語的理賠項目介紹就是最終的理賠結果。調查發現,有的旅行意外險產品明確將潛水、跳傘等高風險運動列為不承保項目,有的則將它們單列在高風險運動承保項目中。即便保險公司表示承保,仍舊有細則。以潛水為例,部分產品在細則中明確,僅承保18米以內的休閑潛水,深潛運動需額外投保附加險。
避坑指南
面對復雜的保險條款,投保人該如何選擇產品並維護自身權益?業內人士給出四點建議——
首先,聚焦核心需求選擇產品、篩查條款。境外旅行者要核對目的地國家和地區是否在保險產品的保障清單內,並且根據自己最關心的出行安全內容,查看對應的理賠條款細節,然后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其次,重點關注免責條款。“不保區域”“免責運動”“不賠情形”等關鍵詞往往與保險產品的免責條款相關,投保人在投保前就要有所了解。如果對免責條款不清楚,應在投保前就與保險公司聯系,要求其進行詳細解釋並留存相關溝通及解釋記錄作為証據。
第三,主動履行告知義務。投保時要根據保險產品的要求,如實填寫旅行計劃、健康狀況等信息,避免因隱瞞信息被拒賠。
最后,留存証據防范風險。即使是線上購買保險,也要注意截屏保留產品的宣傳頁面、條款內容等,並下載保險合同。旅行中要注意保留行程單、消費憑証、診斷証明等材料,以便理賠。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任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