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影照亮一條夜間消費路
光影節溢出效應明顯:西岸夢中心銷售額同比增96%,晚高峰60多家餐廳全部客滿

晚上,徐匯西岸的大砼倉變身巨型“復古游戲機”,以“治愈能量罐”為主題的投影秀勾起了人們的電子游戲記憶。大砼倉頂部,趕在第二屆上海國際光影節前開店的布朗石餐廳扎扎實實地“吃”到了“光影福利”,國慶中秋假期以來,每天隻有下午一到兩個小時沒人排隊。
像布朗石餐廳這樣銷售額搭上光影節“快車”的商戶,在徐匯西岸比比皆是。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前三天,西岸夢中心日均客流量超過1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217%,銷售額同比增長96%。尤其是餐飲業,晚間營業高峰,60多家餐廳全部客滿。
光影引流,“順路”走進餐廳
融合文旅商體展等各個領域的活力,正是上海連續兩年舉辦國際光影節的主要目的,但具體怎麼融合,隻靠光影本身的魅力是不夠的。
徐匯區綠化市容局局長龍佼表示,徐匯西岸十幾座光影藝術裝置在設計時數易其稿,既要兼顧觀賞性、互動性,也要注重與周邊商戶、環境的融合,“真正用光影‘點亮’經濟和消費”。
比如,西岸南側的霧森燈光秀,變幻的光影透過水霧和樹冠洒在步行道上,吸引家長帶著孩子從岸邊走入樹叢“追光逐影”。沒走幾步,便能看到奇利斯美式小餐館獨特的酒桶外擺位,落座邊吃邊看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正是嗅到了光影節強大的引流作用,大砼倉內三家餐廳不約而同地選在國慶中秋假期前開業,在他們看來,“治愈能量罐”投影秀幾乎就是為商戶量身定制的。
日均超過10萬人次的大客流讓平日裡生意一般的餐飲都進入了滿負荷狀態,尤其是離岸邊相對較遠、沒有一線江景的餐廳,也因為光影節笑得合不攏嘴。
將視線移到虹口區的濱港商業中心今潮8弄,精心的光影設計也帶來了高人氣,國慶中秋假期至今,這裡日均客流量達到5萬人次。
位於三樓一角的品廬粵菜館壓根沒想到,幾步路外的觀景平台成了光影節熱門打卡點,直接讓他們今年國慶中秋假期的營業額翻倍,將近晚上十點還有客人用餐。
這背后的秘訣就是商場為光影節打造的“瑤台幻夢”光影藝術裝置——在海派建筑的屋頂上,一群玉兔在月亮和愛心的海洋裡歡騰跳躍。跟隨網絡種草攻略來打卡拍照的游客,一大批“順路”走進了粵菜館。
帶動消費,接住“潑天富貴”
“隻有光影藝術裝置是不夠的,客人既然來了,我們就要有足夠的理由留住他們,前提是知道他們需要什麼。”濱港商業中心副總經理崔怡怡給記者分析了商圈的客群結構:兩個“三七開”。
第一個“三七開”:三成是“老上海”,七成是中青年家庭,“老上海”喜歡海派文化,中青年家庭偏愛時尚、親子、寵物消費。第二個“三七開”:三成是虹口本區居民,七成是其他區居民或以長三角地區為主的游客。相比傳統社區型商業,這樣的客群結構更需要頻繁的業態更新來刺激消費,不夠時尚就抓不住用戶。
這種客群結構決定了商場裡滬語脫口秀的火爆,國慶中秋假期每天兩場共1000張票已全部售罄。不少年輕人會帶著爸媽來看,親切的滬語也吸引了很多對新鮮事物保持好奇的中老年本地觀眾。
同樣的客群結構還出現在了鵝島精釀啤酒餐廳的外擺位上,打卡完巴金圖書館的建筑投影秀,中青年和老年游客不急著趕地鐵回家,而是“順路”點上一杯,小坐片刻,感受秋夜的弄堂氛圍。
“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場合,提供游客想要的商業服務。”崔怡怡坦言,光影節開了個好頭,能否接住這“潑天的富貴”,還得靠商家自己努力。
商業推廣,展示產業未來發展
光影節的功能除了吸引客流、帶動消費,還能成為一張產業未來發展的名片。
在徐匯西岸,7米高的“亞”字牌“大燈泡”令人印象深刻,80塊LED顯示屏靈活變換圖案、播放動畫,不僅拍照出片,還能跟游客互動,收獲眾多粉絲。“這是雙面光電玻璃在國內景觀燈光領域的首次商業化應用。”上海飛樂投資有限公司品牌運營中心總經理樂添佳表示,這款產品此前主要應用在玻璃幕牆等場景中,這次為了達到景觀級效果,亞明照明和銘濠科技聯合攻關了多項技術,為了讓玻璃更通透,還用上了自主研發的全新芯片。
另據透露,“大燈泡”已經申請外觀設計專利,並提交了新型戶外廣告設施的申請,正在進行方案論証。
“大燈泡”在光影節期間不直接帶來真金白銀,品牌和投資方看重的是平台作用和將來的溢出效應。因為“大燈泡”在新型戶外廣告市場有較大潛力,以亞明照明渴望合作的某快餐品牌項目為例,不僅能將品牌以幾十種不同的方式呈現,還能通過現場掃碼、拍照打卡等方式,開展互動性更強的商業推廣活動,這類優勢是傳統戶外廣告普遍缺乏的。
樂添佳坦言,光影節就像是媒人,讓老百姓喜歡的同時,把百年民族照明企業的轉型潛能介紹給五湖四海的業內人士,這也是舉辦上海國際光影節的題中應有之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