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健康科普】霜華潤發·寒露護根——淞南鎮脫發專科中醫養發秘笈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寒露節氣,露凝而寒,氣肅而清。此時天地之氣漸收,陰寒漸盛,正是養陰潤燥、護養秀發的良機。護發當從飲食、運動、情志、經絡等多方調養,方能固本培元,烏發長存。
一、飲食調養 潤燥養陰,健脾生發
換季之時,肺陰易傷,氣血不足,則毛發失養。飲食應以潤燥滋陰、健脾補腎為主:
推薦食材:黑芝麻、黑豆、核桃:補腎填精,烏發生輝,不適宜脾虛濕熱、痰濕、陰虛火旺者。山藥、蓮子、芡實:健脾益氣,生化氣血以養發,不適宜脾胃虛寒、消化不良、便秘者。梨、柿、百合:潤肺清燥,防止秋干傷發。不適宜脾虛便糖者。
飲食提示:少辛辣煎炸,慎過度油膩,以免脾胃受傷,濕熱生痰阻滯毛囊。
“霜葉紅於二月花”,食養得當,方能使秋寒不傷,秀發如常青之林。
二、運動養生 收斂陽氣,暢達氣血
寒露氣候漸涼,運動宜“溫和緩慢,以養陽氣”。
推薦太極拳、八段錦、散步等運動,幫助舒筋活絡,促進頭皮血液循環。
避免大汗淋漓,以免陽氣外泄﹔運動后注意保暖,防寒氣侵襲頭部。
動則氣血流暢,頭發得養﹔靜則神安氣和,發根牢固。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適度運動,既御寒氣,又養精神,發乃得養。
三、情志調護 心安神寧,護發之本
中醫稱“肝藏血,發為血之余”。若情志不舒,則肝郁氣滯,血不養發。
1、宜平心靜氣
多賞菊花之清雅,飲菊花茶、玫瑰花茶以舒肝解郁。
2、宜怡情養性
讀書靜心,插花品茗,皆可安神定志。
3、宜規律作息
避熬夜勞心,養腎精以護發本。
“心遠地自偏”,心境安然,則氣血調和,發亦隨之而榮。
四、穴位按摩 活血通絡,固根生發
日常自我保健,可溫手指腹,輕揉頭部與要穴:
百會穴
(頭頂正中):升陽舉陷,固護發根。
風池穴
(頸后發際):祛風散寒,疏通經絡。
腎俞穴
(腰部第二腰椎旁):補腎強腰,益精養發。
足三裡
(膝下三寸):健脾益氣,化生氣血,濡養毛根。
每日按揉1-2分鐘,以酸脹感為度,久而久之,可潤澤發根。“頭如蓬鬆風欲舞,指若蘭輕意自安。”按摩之際,正是調氣養神之時。
五、經絡梳頭法 循經導絡,潤發防脫
頭為諸陽之會,督脈、膀胱經、膽經、三焦經等多條經脈循行於頭面。按經絡循行梳頭,可行氣活血、濡養毛根,尤其適合寒露換季脫發時調護。
督脈
由前額印堂起,經頭頂正中至后枕,正中直梳,以通督脈,升陽固脫。
膀胱經
自前額眉棱骨上方,沿頭頂兩側行至枕后發際,左右對稱梳理,以祛風散寒,通絡養發。
膽經
自太陽穴起,經耳上鬢角至頭頂兩側,再延至枕部,弧形梳理,有助於疏肝解郁,養血生發。
三焦經
從眉梢起,經太陽穴,沿耳后至頸項,順線梳理,可暢通氣機,利於毛發得養。
選用圓鈍的牛角梳或木梳,早晚各一次,每次梳理約5-10分鐘。力度輕柔均勻,以頭皮微有溫熱感為宜。
“朝梳百下,去風明目﹔暮梳百下,安神養發。”常行經絡梳頭,能使發根牢固,鬢發潤澤如玉。
寒露既至,天地肅殺,然養生有道,則能寒露不覺秋發凋。飲食以潤,運動以和,情志以寧,穴位以通,經絡以梳,五法並施,方可使秀發根深葉茂,常保烏潤。
六、毛發防秋燥,洗護有門道
時值秋季,燥邪當令,空氣干燥,頭皮得不到充分的滋養,也會導致毛發干枯、掉落,出現靜電、打結等現象。我們要如何應對呢?
1、洗頭要認真,方法要正確。根據頭皮出油情況調整洗頭頻率,油性可每日洗,干性可2-3天一次,保持頭皮清爽潔淨。洗頭時要邊揉搓邊按摩,像是不宜清潔的后腦勺也要面面俱到。
2、吹發時優先自然風干,若用吹風機,應保持20厘米距離,溫度30-40℃,先吹干發根再吹發絲,然后順著頭發的生長方向吹,吹至微濕即可,避免高溫損傷毛小皮,減少斷發。
3、洗發后可使用正規的護發精油或護發素,為頭發添上一層“保護罩”,幫助毛鱗片閉合,鎖住養分,使秀發得到深層滋養,保持亮澤強韌。
中心中醫特色
寶山區淞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白癜風、脫發專病門診從百年家族傳承到落戶淞南,半個世紀篳路藍縷、薪火相傳,已發展為知名的中醫特色專科。專科聚焦白癜風、斑禿、雄激素性脫發、特應性皮炎等優勢病種,依托八個院內制劑,融合梅花針、針灸、中藥熏蒸等多項中醫適宜技術,形成個性化診療方案,療效確切,深受患者信賴。近年來,科室先后承擔30余項科研項目,發表SCI及核心論文30余篇,獲批7項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年均服務人次超10萬,吸引全國乃至海外患者慕名而來。
(來源:寶山衛生健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