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民營經濟如何提質增效?一些上海民營企業擁抱變革

2025年09月19日09:23 |
小字號

民營經濟如何提質增效,一些上海民營企業的選擇是——

擁抱變革,做“先吃螃蟹的人”

在GDP已經突破5萬億元的上海,民營經濟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2024年,上海民營經濟創造了全市近三成的工業產值和固定資產投資,貢獻了四分之三的新增就業。上海80%的“專精特新”和“小巨人”企業是民營企業。

近日,記者走進一批上海“專”“精”民營企業,探尋當下的民營經濟如何提質增效。

擁抱變革,做“先吃螃蟹的人”

在“反內卷”成為民營企業高頻關鍵詞的當下,企業如何找到新動能?對於一些上海民營企業來說,他們的選擇是,做“先吃螃蟹的人”。

接連運營出“消失的法老”“巴黎1874·印象派之夜”等沉浸式體驗爆款項目的博新全宇宙,是大空間沉浸式體驗互動模式賽道“先吃螃蟹的人”。最初推出法老展時,博新全宇宙隻計劃運營四個月,但“火爆程度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也超出了很多合作伙伴的想象”,最終成功轉為長期展。在博新全宇宙創始人、盧瓦文化傳播(上海)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唐祎程看來,這一商業模式的成功,得益於AI賦能和設備適配能力的突破,讓優質的文化藝術資源能夠走向世界各地,而不受制於物理空間的限制。“我們期待有更多好的內容生產者。”唐祎程說。

黑湖科技聯合創始人李想也充分感受到了時代變革所釋放的紅利。成立至今,黑湖科技助力3萬家大中小工廠實現數字化轉型,是亞太地區服務工廠數量最多的工業軟件開發商之一。在AI轉型的浪潮之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數字化解決方案的重要性,這正是黑湖科技所錨定的市場。當下,各種新興大模型不斷迭代發展,給黑湖科技帶來了更大的技術便利。“選擇更多,市場心智也更成熟。”李想期待,在AI技術的加持下,為中國制造帶來更豐富的科技實踐。

產業集聚,鏈主引領創新

2011年,當薛敏決定在上海創辦一個主營高端醫療裝備的企業時,中國市場80%以上的CT、90%以上的磁共振和100%的PET-CT都是進口品牌。

在十余年時間裡,薛敏所創辦的聯影迅速成長為中國高端醫療裝備龍頭企業,一舉扭轉了過去幾十年高端醫療裝備領域完全依賴進口的落后局面。迄今為止,聯影產品已經進駐全球近90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0多家臨床及科研機構,推動3.0T磁共振等高端醫療設備自主研發破冰,助推國產高端醫療裝備產業向價值鏈更高端邁進。

薛敏表示,上海良好的工業基礎和周邊長三角地區完備的產業集群,給了聯影成長的重要動能。“可以說,長三角的產業化能力和設施配套能力是世界上最好的。”誕生在上海,也意味著聯影背靠廣闊的醫療市場,有著產學研全鏈條的深厚支撐。聯影同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等高校,中山醫院、瑞金醫院等醫院的深度合作,也構成了企業在產學研融合創新層面的優勢。

反過來,一家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同樣明顯。如今,通過技術賦能與供應鏈生態共建,聯影醫療已形成具有行業示范效應的產業創新集群,培育了近千家優質國產供應商,其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百家,助推數十家生態鏈企業登陸資本市場。

不約而同,智元創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兼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也在受訪時反復提到產業集群所帶來的助力。“上海有非常強大的供應鏈。我們有很多核心的部件,比如關節等,都來自周邊的工廠企業。”

身在智能機器人這樣一個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行業,作為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的鏈主之一,智元感受到區域產業集群協同發展所激活的強大動力。“無論是供應鏈的升級,比如今年以來一些零部件的大規模量產,還是操作類、環境理解類等大模型的迭代,都會讓機器人成長得更快。”

要素涌流,釋放更大動能

“從創業初期,細胞治療行業還不被看好的時候,上海市和浦東新區的科委、經信委已經在這一領域提供了政策支持。”把自己形容為“張江創業老兵”的和元生物創始人、董事長潘謳東談起創業之路,依然頗多感慨。至今,和元生物已有逾5000平方米綜合研發生產平台,以及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投資逾15億元建設、近8萬平方米的和元智造精准醫療產業基地。

做創新藥,“燒錢”是常事。在上海,從前期的政府產業基金引導,到多輪融資撬動更大資本要素,和元生物近十年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產業政策和健康的投融資營商環境的托底。

城市能級提升與企業發展歷程,常常相伴相生。在上海長寧的“硅巷”,西井科技創始人、董事長譚黎敏特別強調了“AI+場景”的必要性。在他看來,西井科技在物流層面所取得的成果,離不開足夠的應用場景所推動的技術與產品迭代。

就在近日,西井科技成功中標上海機場移動式FOD跑道巡檢設備項目,將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打造全球首個“AI+自動駕駛+FOD探測”應用范例。這不僅開拓了“AI+自動駕駛”在FOD防控的新應用,還証實了該技術在復雜機場場景中的可靠性,為智慧航空提供關鍵支撐,推動智慧機場建設向縱深發展。

資本、人才等要素的充分涌流,正在讓上海這片中國近代民族工商業的發祥地,進一步成為創新活力充分迸發、一流企業競相涌現的民營經濟發展新高地。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林子璐)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