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度適配" 外資零售業爭相續寫"上海故事"

H&M中國內地首店暫別3年多煥新歸來,要比拼的已不再是簡單的策略調整
外資零售業爭相續寫“上海故事”
本土化2.0更聚焦“深度適配”,增強扎根中國市場、贏得消費者的核心競爭力
淮海中路思南路路口,是個有故事的地方:18年前的2007年4月,瑞典快時尚品牌H&M中國內地首店落戶於此,開業那天,5時30分起就有顧客開始排隊,營業高峰時,門店一度限流。
2022年6月,受經濟大環境影響,該店遺憾閉店。而開業18年后的9月9日上午,這裡又一次沸騰:告別消費者3年零3個月的它,以“中國紅”裹身的全新姿態煥新歸來,它不僅是中國內地首店的升級,更以“H&M風格之邸”的新稱號,擔當著該品牌中國旗艦店及中國首個體驗中心的大任。
這段故事的背后,正是外資零售業持續加倉上海、發力本土化2.0的縮影。
上海首店經濟彰顯城市吸引力
即便近一兩年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貿易投資增長放緩,上海仍憑借開放活力成為外資零售業的“必爭之地”。
來自復旦大學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7月,上海新增首店554家。級別方面,新增全球及亞洲首店11家,全國及內地首店85家,高能級首店合計佔比17.3%,品牌屬地包括中國、日本、法國、意大利、美國、韓國、英國、德國等。
今年上半年,霍伽(HOKA)全球首家體驗中心、蔻馳全球首家度假區門店等標志性項目紛紛落子上海,到了下半年,首店經濟依然紅火。5月下旬,阿迪達斯旗下三葉草全球旗艦店在安福路開業,兩個多月后的7月,法國戶外運動品牌薩洛蒙全球首家概念店成了它的鄰居。9月,擁有66年歷史的全球鞋履品牌暇步士(Hush Puppies)中國首家主題旗艦店入駐上海合生匯,倫敦童裝品牌Wynken中國首店也進駐晶耀前灘。
歷經18年的風雨,外資信心不變。正如H&M集團零售大中華區總裁司懿德所言:“上海是我們投資中國的起點,中國始終是H&M全球戰略的核心市場。”H&M大中華區總部也同步落戶於“H&M風格之邸”,司懿德認為:“這裡將成為我們聯結市場、貼近消費者的關鍵觸點,助力品牌真正實現‘讓時尚服務於大眾’。”
本土化2.0打出三張“王牌”
改革開放后,外資品牌攜先進的零售技術和零售理念,讓上海始終站在國內零售業對外開放的風口。人們發現,與以往單純布局門店不同,外資零售業的本土化如今更聚焦“深度適配”,打出2.0時代的三大“王牌”:
第一張牌是做大體驗消費。煥新的“H&M風格之邸”不再是傳統服裝店:店內設“H&M HOME”概念店,它是品牌在中國首個專注於H&M家居系列的概念空間﹔設“H&M&Café”咖啡店,售賣平價咖啡,還開通外賣窗口,小程序也可以點單﹔設“H&M花店”,同步售賣咖啡周邊﹔地下一層設“H&M&SPACE”,展陳H&M高定系列,還將全年舉辦國際及本土時尚藝術家主題展覽。
再看今年上半年落戶新天地的HOKA全球首家品牌體驗中心,它也不再是傳統鞋店,店內引入國內首個全鏈路體能測試空間,足底壓力掃描儀、三維跑步姿態分析系統等設備一應俱全,讓普通跑者在這裡能享受專業運動員級別的服務。
第二張牌是做強“質價比”。今年9月,宜家中國宣布,不僅啟用全新品牌定位,還針對中國特色的“銀發經濟”賽道,推進“長者善居”項目、開展適老購物滿減,並計劃推出超150款低價產品。
全球硬折扣零售開拓者奧樂齊(ALDI)也於日前在滬宣布,精選超50款高頻日需品“長期降價”,最高降幅30%,且無需湊滿減、不設會員門檻。
第三張牌是做深“線上”。9月8日,優衣庫宣布與京東達成新合作,消費者在京東App搜索“優衣庫”,即可進入品牌小程序購物,部分2025秋冬新品也在京東上搶先進行國內線上發售﹔H&M則在“H&M風格之邸”一樓設置專業直播間,邀請明星、時尚博主、KOL或者模特等,每周定期直播,實現“線下體驗、線上觸達”的融合。它也是H&M全球首個店內直播間。
2025年1—7月,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5%,7月單月增速達7.8%,較上半年顯著提升,消費作為經濟的晴雨表,數據顯示出上海乃至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專家指出,這也是外資零售業爭相續寫“上海故事”的根本原因。然而,面向本土化2.0,外資零售業要比拼的已不再是簡單的策略調整,而是扎根中國市場、贏得消費者的核心競爭力——唯有讀懂本地需求、創新體驗模式,才能在這片沃土上持續生長。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吳衛群 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