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綻高原、藜麥結金穗,“四個加”模式共譜協作新篇章

9月5日至8日,第八屆上海市對口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這場以“跨越山海 申情樂購”為主題、由上海市對口支援與合作交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盛會,展覽面積近2萬平方米,覆蓋上海展覽中心全館,設600多個展位,匯聚新疆喀什、西藏日喀則、雲南全省、福建三明等對口支援協作地區,以及內蒙古、河南、貴州等合作框架協議地區的千余種特色產品。
第八屆上海市對口地區特色商品展銷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序館“實景化+沉浸式”的對口工作成果展示區,生動呈現“上海企業+當地資源”“上海研發+當地制造”“上海市場+當地產品”“上海總部+當地基地”四大協作模式,成為展示上海與對口地區產業、消費協作成果的鮮活窗口。
【上海企業+當地資源】
高原盛開“致富花”,盤活閑地惠農戶
上海企業攜資金、技術與管理優勢,深度對接對口地區獨特自然資源,讓“藏在深閨”的資源變身帶動經濟的“金鑰匙”。上海醫藥集團在雲南以自建基地、合資合作、科技創新三大模式,布局滇西紅豆杉、文山三七種植網絡,並聯合雲南白藥共建“中藥資源生態圈”,旗下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更突破高寒限制,在西藏日喀則薩迦縣建成全球海拔最高藏紅花基地。
在日喀則種植的藏紅花出現在了展台上。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日喀則是上海對口援建地區,下轄的薩迦縣之前沒什麼經濟價值高的品種。”上海市藥材有限公司特藥部副總經理裴衛忠直言,初到薩迦時,當地自然環境艱苦,與上海差異巨大,“原先的種植方法、管理措施原封不動拿過去,肯定是不行。”
為此,技術團隊耗時兩年開展科學實驗,最終讓藏紅花在高原完成完整生命周期開花繁殖。“現在產量還處於試驗跟推廣的起步階段,未來隨著適應性栽培技術解決,就能進一步推廣。”
基地不僅突破技術難關,更注重“授人以漁”。“在當地培養培訓一批人才,這是最關鍵的。”裴衛忠解釋,藏紅花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吸引當地農戶參與各項生產作業,“從種植到花的採摘、烘干、球莖採挖、挑選,全靠人工,需要招募當地農牧民,忙的時候月收入能達四五千塊。”
當地農民正在採摘藏紅花。受訪單位供圖
如今,薩迦藏紅花不僅長勢好,品質更優——總苷含量達14%,高於國家標准40%,還依托上海中藥飲片質量追溯平台,成為首個全過程質量可追溯的藏草藥產品,每年帶動朗巴吉村農牧民就業約1500人次。
這種“上海企業+當地資源”的模式,本質是資源優化配置,既打破特色資源開發瓶頸,更構建“種植-加工-銷售-追溯”完整產業鏈,為高寒地區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上海研發+當地制造】
科技育出“優產藜麥”,撐起農民增收路
上海科研力量為對口地區產業注入“科技基因”,通過種源培育、技術指導,實現“上海研發”與“當地制造”深度融合,讓科技成果惠及農戶。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在西藏薩迦縣扯休鄉開展的藜麥產業項目,便是典型范例。
本屆展銷會薩迦藜麥的展台前,人頭攢動。“以前隻聽說藜麥健康,沒想到還這麼香糯!”上海市民王先生品嘗后當即決定“多買幾包”。
薩迦藜麥。受訪單位供圖
“藜麥蛋白質高、抗高寒,薩迦藜麥種在海拔3800米的高原上,每100克含23%的高蛋白,我們在那裡種了萬畝藜麥田,既帶動老百姓就業增收,也讓高原好糧通過展銷會走進上海家庭。”中藜高科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任林道出了這份“美味”背后的協作力量。
技術賦能下,藜麥產業規模與效益雙提升:2023年啟動時種植2500畝,2025年擴至1萬畝,畝產超400斤,田間收購價約為青稞的5倍,2024年“薩迦藜麥”獲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還建成深加工配套工廠。2023-2024年,通過土地流轉、就業、農機租賃帶動農民增收477.2萬元,就業6721人次。2025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斌在日喀則挂牌院士工作站,將推動薩迦打造高標准藜麥種源基地。
“上海研發+當地制造”模式,以科技為橋連接科研優勢與生產優勢,既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又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讓農戶在產業發展中實實在在獲益。
【上海市場+當地產品】
滇味小院駐上海,打卡熱潮帶消費
上海龐大的消費市場與多元需求,為對口地區產品打開銷路﹔而地域文化的融入,更讓“上海市場+當地產品”模式兼具商業價值與體驗感。“有風小院”在上海的4家門店,便是雲南特色產品與文化走進上海的“體驗站”。
展銷會上的“有風小院”展台。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有風小院在上海浦東有4家店,去不了雲南,在上海一樣能體驗到雲南風情。”有風小院相關負責人羅穎浩介紹,門店主打雲南特色,“有雲南咖啡、米線、小零食,還有雲南手作,比如白族扎染、非遺螺鈿、非遺竹編、絕版木刻等。”
為讓體驗更沉浸,門店還提供雲南少數民族服裝換裝拍照服務,市民能在這兒度過一整天。羅穎浩提到,門店還實現了“滬滇融合”,“我們把上海特色也加進去了,比如上海的餛飩、圓子、菜飯,形成新的體驗打卡點。”
位於上海浦東的“有風小院”一隅。受訪單位供圖
羅穎浩透露,門店自2024年2月營業以來,人氣頗旺,吸引了超百萬受眾,帶動雲南、新疆等地幫扶產品銷售近千萬元。“單店單日人流量差不多有兩三百人,四家店平均一天總流量達到1000 人。”
這種模式不僅解決雲南產品的銷路問題,更讓上海市民足不出“滬”感受雲南文化。“上海市場接受度很高,各方反饋都覺得這個模式好。”羅穎浩說,通過門店,雲南產品與文化被更多上海人熟知,也為雲南特色產業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上海總部+當地基地】
鏈起田間“羅漢筍”,織牢鄉村振興增收網
以上海企業為總部、在對口地區建生產基地,構建“鄉村作物、城市落戶”完整產業鏈,是上海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自1999年起便踐行此模式,二十多年來累計銷售農副產品500億元,其中45億來自脫貧地區,近300家農副產品供應商中,1/3成長為當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十余萬農民增收。
“來伊份在全國有3700多家門店,很多產品原料來自上海對口幫扶地區。”來伊份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張曉瑜介紹,企業消費幫扶力度持續加大,“每年在上海市合作交流辦上傳的採購數據,連續三年超過3個億”。
羅漢筍也來到了本屆展銷會上。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在雲南昭通,來伊份的產業鏈布局尤為典型。“2013年,我們跟成都吉食道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引入雲南昭通羅漢筍系列產品。”張曉瑜透露,后續在來伊份推動下,合作方直接在雲南昭通大關縣建了羅漢筍生產工廠和基地,此外,來伊份牛乳力奶源來自雲南騰沖,年銷售額超5000萬﹔原料來自普洱市寧洱縣的咖啡凍干塊還獲食品創新金獎。
合作中,來伊份還向當地企業輸出供應鏈標准。張曉瑜舉例,咖啡加工中會指導當地企業“把控豆子成熟度、烘焙過程,確保達到咖啡凍干的品質”。“等產量起來了,我們計劃等當地技術成熟后把更多的生產部分放到普洱寧洱縣,讓當地能自主生產,掌握一門技術。”
產業帶動就業與增收成效顯著,原料採購間接惠及更多農民。“從雲南的普洱茶、堅果、蜂蜜、牛奶、咖啡、羅漢筍等等的農特產品,我們讓對口地區的特色農產品走進上海市民的餐桌。”張曉瑜說。
來伊份展台上,各種當地產品琳琅滿目。人民網記者 唐小麗攝
從“上海企業+當地資源”激活資源潛能,到“上海研發+當地制造”注入科技動能,再到“上海市場+當地產品”搭建產銷橋梁,以及“上海總部+當地基地”構建完整產業鏈,第八屆展銷會展示的“四個加”模式,是上海與對口地區“跨越山海”協作的生動實踐。這四種模式相互支撐、互利共贏,既讓特色產業成為對口地區經濟發展的“引擎”,也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