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已錄取800余人覆蓋45個專業,孵化10家師生創業企業,吸引各類資本近5億元
上海創智學院:真正讓“創新無界”

短短一年時間,上海創智學院拿出了一份耀眼的成績單——
發布全球首個規模化全流程機理可解釋框架、全球首個創造力智能交互測評系統、面向下一代大模型開源AI基礎設施等7個人工智能新成果。
OpenAI前首席科學家伊爾亞·蘇茨克維主動關注學院人工智能項目﹔Meta團隊向學院科學家請教OctoThinker的核心算法。
一名還在就讀的學生收到被認為是OpenAI最主要競爭對手Anthropic公司的工作邀請,多名學生收到DeepSeek、Qwen、豆包、Kimi等公司的實習邀請,並參與核心技術開發。
孵化10家師生創業公司,創始人平均年齡隻有25歲。
破界式選才、實戰型師資、陣地式培養……上海創智學院以學生為中心,打造全新育人體系和創新生態,探索出以“錨定國家戰略、快速響應前沿、高效產出價值”為特點的人工智能頂尖人才培養新路。
破界
與傳統的選拔方式不同,學院實施“項目制”實戰遴選學生,以創客大賽、訓練營等形式為主戰場,在解決真實問題中鑒別學生的創新勇氣與工程能力。
“偏才、奇才、怪才……我們都要。”上海創智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丁曉東說,他們喜歡有抱負、認知迭代速度快、敢於冒險、對價值判斷敏感的學生。
這樣的選拔標准受到學生認同。學院舉辦5次招生營,3300余人報名,錄取800余人,覆蓋45個專業。
傳統培養模式下,學生往往做的是導師的項目。學院則以學生為中心,“一生一策”。在這裡,學生可以參與老師的選題,也可以做自己的選題,一旦確定選題會有一個“導師組”去指導他。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學院通過“核心師資+產業協同+動態兼職”的靈活模式,聯合31所參建高校、科研機構、頭部企業,聚集了一批具有創新銳度、韌性素養,充滿育人激情的頂尖“實戰型師資”,平均年齡36歲。
“以前我對AI創新的理解更多是沿著導師既定方向寫論文,現在可以自主立項,盯最前沿的問題。”上海創智學院2024級直博生王殿儀說。他目前擔任學院火炬項目“智繪深思多模態智能體”的首席執行官與核心研發人員,三個月一迭代,初步實現了模型內生圖文深度思考和中華文化深度表達功能。其團隊提出的多模態高效訓練算法和模型架構,在國際會議上得到高度認可。
無界
為讓學生在成長、學習和職業發展領域有更高的速度和效率,學院努力構建高密度人才、高密度認知、高密度資源集聚的環境,鼓勵師生打破固有思維壁壘,進行高頻度、高質量的思想碰撞,最終形成高密度機會不斷涌現的創新生態。
走進上海創智學院,“創新無界”“做世界第一的工作、做改變世界的工作”等文字隨處可見。
基於長期價值導向,學院甚至鼓勵學生關注“從-1到0”的突破性原創,為學生提供安心“冒險”試驗的創新土壤。丁曉東告訴記者,“從-1到0”是更早期、更具風險、多為非共識的創新探索。
經過17次迭代,學院現有20門課程,以及6項標杆項目、6項火炬項目、5項科學智能前沿攻關專項、41項導師課題、3項學生牽頭立項課題,科研輪轉學生參與313人次。
為在“頭腦風暴”裡汲取靈感,一年裡,這裡舉行了10場圖靈獎獲得者等大師分享會,以及高質量學術報告210多期。
目前,學院已建有萬P級算力與10PB級數據中台,為師生的探索提供了高效支撐。
共創
在創智學院,老師和學生一起寫代碼,師生關系更像是“合伙人”。
上海創智學院全時導師劉鵬飛前幾天查看過去一年的出行記錄,發現最早的一天5時40分就到了學院,要知道他家距離學院有20公裡。一年中,他差不多有350天待在學院。
為何這麼拼?他告訴學生,他們正站在三個低概率事件的交匯點上。第一個低概率事件是,智能革命正在發生,連愛因斯坦都沒有這樣的好運﹔第二個低概率事件是,創智學院這種模式,在中國教育史上從未有過,在世界范圍也前所未有﹔第三個低概率事件則是,學院投入了最好的人才、最前沿的方向、最充分的支持。有幸站在這樣的歷史交匯點上,如果不能做出一些不同的事情,也對不起這個時代。
學院依托創智未來中心打造了從培育到創業的全方位支持與加速體系,已孵化10家師生創業企業,吸引各類資本近5億元人民幣的注入。
7月24日,上海創智學院全時導師邱錫鵬的團隊發布“面向情境智能的擬人化語音交互模型”MOSS-Audio。僅一個多月,該模型下載量超6萬次。9月12日,邱錫鵬團隊迭代升級了MOSS-Voice++模型,同時發布“規模化機理可解釋性框架”,其能理解模型的思維邏輯,提前發現內部缺陷,還能干預模型思考過程。目前,團隊孵化並成立了上海模思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產品已落地珞博智能等公司,公司也完成首輪融資。
上海創智學院2024級學生陳明陽,年僅24歲已是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群聯矩陣”的創始人。“這裡非常符合我之前的期待。我遇到了印真老師,他先創立了一家專注模塊化群體機器人的公司。他還長期關注畜牧業、農業和物流行業,這些場景非常需要高效協同,我們一拍即合,決定成立公司。學院也提供了許多資源,還幫助我獲得了20萬元大學生創業基金。”
在上海創智學院採訪時,每一位採訪對象都告訴記者,他們相信這裡終有一天會誕生世界級的成果和創業公司。
“從不可能到可能,從可能到價值,從價值到普惠”,這正是上海創智學院創立之初就確定的價值追求。夢想在,努力在,一切皆有可能。(記者 黃海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