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公園綠地新規施行 搭設帳篷不再“一刀切”

2025年09月02日09:25 |
小字號

《關於加強本市公園綠地開放管理的指導意見》施行

在公園綠地搭設帳篷不再“一刀切”

社會關注的公園綠地新規——《關於加強本市公園綠地開放管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昨天起施行。

記者走訪發現,上海部分公園綠地已在帳篷搭設、寵物友好、公廁開放等方面有實質性的提升,增強了相應的功能和服務,讓市民游客更有獲得感、幸福感,但與此同時,公園管理方在成本、約束不文明游園行為等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

“打開”草坪的成本

每年春秋兩季是上海公園綠地搭設帳篷的高峰期,帳篷擠佔公共空間、破壞草坪、繩線絆人傷人等問題層出不窮。

《指導意見》明確不能“因噎廢食”,要求公園綠地盡量擴大帳篷區域,不得隨意以安全為由,禁止搭設帳篷。同時,提出“疏堵結合”的要求,要求公園綠地事先科學核定帳篷區最大承載量,在使用高峰時段,如果臨近或超出最大承載量,公園管理單位可以採取控流措施。

昨天下午,記者在和平公園6號門看到,一片原本封閉的景觀草坪全部開放,起名“躺坪”。主入口和區域中央設立的告示牌公示了帳篷區的管理規定:雙休日、節假日的8時至17時允許搭設帳篷,禁用天幕,禁用風繩、地釘固定帳篷。

由於整塊帳篷區面積不足1000平方米,園方還規定單個帳篷佔地范圍不超過5平方米,且最多只能搭設15頂帳篷。

“以前這塊草坪的主要功能是為生態環境和景觀服務,但市民游客需求強烈,因此改建后有條件地對外開放。”和平公園負責人王璇坦言,“打開”一塊草坪的成本不低,其中最主要的成本是更換草坪的費用。原來的黑麥草雖然耐寒性能好、越冬時仍能綠意盎然,但不耐踩踏,更換成馬尼拉草等耐踩踏的草種,才能應對開放后的大客流。

記者注意到,這片帳篷區設置了十幾張躺椅,既有適合全年齡的標准躺椅,也有設計成網兜狀的兒童款。“隻考慮開辟更多地方給市民游客搭帳篷,反而是‘一刀切’。我們尊重周邊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王璇認為,還是要深入了解周邊居民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地提升大家想要的服務功能。

“擁抱”寵物的門檻

公園綠地是否應當“擁抱”寵物、對寵物友好,也是上海在不斷提升公園質量的過程中爭議不斷的話題。

對此,《指導意見》雖未明確公園綠地“擁抱”寵物的“門檻”,但要求依據《上海市養犬管理條例》,加強對寵物(犬)友好公園或公園寵物(犬)友好區的管理,在公園顯著位置設置攜犬入園游客遵守相關規定的安全文明告示。

目前,沒有規定強制要求公園綠地“擁抱”寵物,因此,當面積才5000多平方米的昆山公園擺出“寵物(限犬貓類)友好管理規定”公示牌后,迅速引發路人熱議。

“沒想到這麼一座歷史悠久的公園會對寵物開放。”一位外灘豪景苑的居民表示,這種做法很有“溫度”。

不過,家住塘沽小區的一些居民有不同看法:“早上上學,一些孩子會穿過公園去虹口區第一中心小學、海南中學,放學后,很多孩子會在公園裡玩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這座公園很小,人和寵物共享是不是有點風險?”

“周邊養寵居民的需求日趨強烈,僅靠堵是不行的。”昆山公園園長張翔坦言壓力不小,近期已增設“人寵重疊高峰期”引導,即在早晨和黃昏時段,安保和保潔人員會勸導攜帶貓狗的游客文明游園,寵物必須全程牽引。

深夜凌晨不“打折扣”

目前,上海已有862座公園實現24小時開放,佔總量的八成以上。但隨著越來越多公園延長開放或全天開放,關於公園夜間開放時段的公共服務功能相比白天“打折扣”的抱怨也越來越多。

不能因為晚上人少了就大幅降低配套服務的質量,《指導意見》明確,要保障游客如廁需求得到滿足,24小時開放的公園園內至少有一座廁所24小時開放,面積較大、游客量較多的公園,要根據夜間人流分布、使用需求等因素綜合評估,增設更多24小時開放廁所。現階段不具備設置廁所條件的公園,可以在顯著位置設置清晰的指示牌,引導游客到周邊開放的公廁。

昆山公園內的公共廁所昨天改為24小時開放,原本開放時間為每天5時至22時。多出來的7個小時,公園要增加一個保潔、一個安保兩個“深夜”崗位。

虹口區綠化管理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該區將逐步結合公園自身條件開辟更多24小時公廁,但考慮到成本問題,一些24小時公廁的深夜、凌晨時段會採取巡回保潔值守模式。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