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200多家養老機構向社會打開大門 可預約探訪

從“聽說”到“眼見”,市民掃二維碼便可預約探訪“老有所養”實際場景
上海200多家養老機構向社會打開大門
養老院的服務是否夠貼心?照護是否夠專業?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牽動的卻是萬千家庭對晚年幸福的關切。每一處細節,都關乎晚年生活的質量與尊嚴﹔每一次選擇,都承載著長者與子女最深切的期盼。
今年8月,上海16個區共200多家養老機構同步向社會打開大門。市民隻需輕掃二維碼,便能預約探訪,一窺“老有所養”的實際場景。
開放日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他們走進老人的生活場所,零距離觀察居所環境,親身感受從一頓餐、一次康復訓練到一句暖心問候的細致服務。曾經僅靠“聽說”做判斷,現在得以“眼見”、沉浸式體會。有些老人甚至跨區報名多家機構,反復比較。
當養老院打開大門,老人的感受和評價如何?什麼樣的服務才經得起這份沉甸甸的期待?
“有尺度的開放”
徐匯區的開放月活動自8月18日至22日,歷時5天,覆蓋華涇、長橋、康健、龍華、田林、凌雲等多個街鎮,累計接待256人次參觀體驗,其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佔比51.2%。
“我們希望通過實地參觀、互動體驗和座談交流,全方位展示徐匯區在機構養老、智慧養老、醫養結合及社區融合等方面的創新成果與服務品質。”徐匯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
在永康養老院,一場名為“聞見時光,‘布’一樣的精彩”的主題活動,搭建起一座理解長者精神世界的橋梁,向公眾展示認知症專區的專業照護環境與個性化服務理念。有市民情不自禁舉起手機想記錄老人活動的場景時,被工作人員制止。盡管有些尷尬,但這個市民表示理解:“有尺度的開放是對的,保護老人的尊嚴和隱私。”
龍華街道怡樂家園養護院,則以“智慧養老”模式吸引眾多市民駐足。適老化輔具、智能助聽器、紅光理療設備等一系列科技產品亮相頤養集市,令人眼前一亮。現場更有非遺宋錦珍珠畫制作展示,傳統與現代交織,引來陣陣贊嘆。“原來養老院裡還有這麼多高科技,真是大開眼界。”一名老人感慨道。
走進康健街道長青坊長者照護之家,明亮的採光、無障礙的動線設計、處處可見的貼心細節,讓參觀者頻頻點頭。“我在這兒住得安心,孩子們都放心!”張奶奶笑著分享自己在這裡的生活。她面色紅潤、精神很好。有細心的市民特地觀察了張奶奶的手指甲,“剪得很干淨”——細節之處,最見用心。
崇明區32家養老機構也同步舉行為期一周的開放活動。大同敬老院院長陸莉莉親自帶隊,向30多位市民展示院內各類功能區域,還現場演示如何照護認知障礙老人。大同敬老院現有老人129人,床位171張,配備專業的護理團隊,寬敞的居住空間、完善的配套設施、貼心的服務獲得大家的連連稱贊。
“開放日期間,可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進入公共區域參觀,為老人們多提供一個了解我們的渠道。”陸莉莉說,為了讓參觀者沉浸式體驗敬老院大家庭的氛圍,不少活動邀請參觀者與院內長者一起游戲、親切交流。這一次,一對原本計劃兩年后再考慮入住養老院的老人參觀后當即拍板:“就選這裡了!”
新河敬老院院長秦忠旋告訴記者,該院平日就是開放的,外部老人隨時可來參觀體驗。這個月的開放日他們特地做了深度開放,“我們的口碑不錯,周邊老人有需求會直接來看,滿意就入住。這次開放日就有一對夫妻當場決定住進來”。
記者注意到,不少養老機構還為居家老人貼心提供“適老化”展區。坐落於萬達廣場一樓的崇明區養老服務體驗中心,通過高度還原的居家環境,讓適老化改造變得可知可感。從衛生間到廚房、從客廳到臥室,市民不僅了解到適老化政策與設計要點,還可親身體驗各類輔具器材與智能設備。
不少市民參觀后當場提交改造申請,沈老伯就是其中之一。他興奮地說:“這些產品對我們老人太實用了。”衛生間的扶手與移動淋浴凳讓如廁、洗浴更安全,智能馬桶蓋板兼具加溫與自動沖洗功能,舒適又便捷。更讓他高興的是,改造項目可享受政府補貼。
打破養老“圍牆”
“我被種草了!”家住龍華街道的許美香特意報名參加怡樂家園養護院的開放日活動。
由於母親曾患腦梗,她對助老輔具格外關注。“日常搬動、協助翻身……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其實都需要專業技巧。養老院裡配備的翻身輔助器具,對長期臥床的老人來說簡直是福音。”她說,“專業設備不僅能減輕照護者的負擔,更能讓患者感受到更舒適、更有尊嚴的照護。可惜很多家庭還不知道這些工具的存在。”
在許美香看來,硬件是骨架,軟件才是血肉。她特別留意院內的服務氛圍和照護者的表現。“老人待在家裡,活動范圍有限,只能和幾位老同事聊聊天。這裡人多熱鬧,母親能多說說話,不會那麼孤單。”她還注意到一個細節,老人觀看電影時,工作人員會主動上前問他們感受,聊聊影片情節,這讓觀影不只是被動接收,更成為一種社交。
上海中鵲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榮榮分享了他們的實踐:“我們正在推進‘機構+社區+居家’全鏈條服務模式。這種模式打破傳統養老‘圍牆’,讓老人能在不同場景自由選擇。”這次來養護院參觀的不少人就是附近居民,他們平日就會到怡樂家園就餐、娛樂、配藥。開放日這一天,年逾九旬的退役軍人陳爺爺在怡樂家園底樓理發室,體驗了免費理發服務,理發師是65歲的附近居民肖師傅,“我也是一名老人,老人服務老人,很開心”。
70多歲的瞿軍也住在附近,她對養老院的學習課堂贊不絕口。“以前很多手機功能我不會用,現在不一樣了。”她笑著說,“我們這些頭發花白的老人,出門買菜也能熟練地用手機支付。別人夸一句‘真厲害’,對我們就是莫大的鼓勵。”這次開放日參觀,讓瞿軍對家門口的養老院又有了新的認識,“別看地方不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她也提出一個建議:“八段錦、手指操這些活動對我們身體健康很有幫助,動作也不難,做完很舒暢。就是現在場地有點小,如果能擴大一些,讓更多院內、院外老年朋友來參加,就更好了。”
78歲的朱美玉是一名獨居老人,也是怡樂家園的常客,養老院裡的文藝生活豐富多彩,旗袍走秀、排舞、滬劇、越劇等活動應有盡有。“像我們這群喜歡戲曲的,這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喜歡什麼就參加什麼,雖說不專業,但能聚在一起唱一唱,特別滿足。”朱美玉越說越起勁,“現在我們演給這裡老人看,將來有一天等我們住進養老院,就由那時的小老人為我們表演”。
對養老院的住客來說,最關心的仍是基礎護理和餐飲質量。朱美玉就親歷了院內長者食堂從無到有的過程。“最初這裡隻提供一餐,后來我們建議增加餐次,如今早、中、晚三餐齊全。周六家裡來客人,天熱不用跑菜場,直接來這兒吃多方便!”她建議,未來可進一步豐富菜品,“老人口味各異,多樣化選擇能提升用餐的幸福感”。
“以前對養老院了解不多,這次實地參觀對養老機構的運營、管理、服務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70歲的吳老伯仔細看了養老院公布的價目表。“之前我一直擔心養老院收費不透明,怕有些項目說不清楚、多收費,現在親眼看到每一項都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放心了。”吳老伯還和他的老朋友一起去其他區預約看了幾家養老院,“走了一圈,發現自家門口的養老院性價比挺高的”。
推出“試住體驗”
“我們幾個老姐妹聚在一起,最常聊的就是:等我們老了,真的動不了的那一天,該怎麼辦?”瞿軍說,“孩子們忙著工作和照顧自己的家庭,我們也不忍心多打擾。有人選擇在家養老,有人考慮來養老院——每個選擇背后,都是說不盡的考量和難處。”
而這一次的深入參觀,撫平了她心中的種種不安,“今天來這兒,看到老人們被安頓得這麼妥帖,對我是很大的安慰。好像沒那麼害怕了,也沒那麼著急了。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打開養老院的大門,不僅是一種運營方式的創新,更是一種視角的轉換。開放日的最后一個環節,往往會安排座談——院方工作人員邀請來訪市民坐下來,聆聽他們的感受。
“以往,我們可能更強調讓老人有‘獲得感’——吃得更好、住得更舒適、醫療更及時。交流之后我們發現,比獲得感更基礎的是‘安全感’”。幾名院長告訴記者,要真正理解老年人的處境,要讀懂他們內心隱藏的恐懼:當身體機能逐漸退化,他們害怕成為負擔,渴望年輕人主動的關心與幫助,而不是被嫌棄和疏遠。他們希望所接受的服務是帶著熱情與愛,而不是機械與冷漠的,他們不想變成別人口中的“麻煩”。
虹口區一家養老機構負責人說,他原本以為老人最在意的是硬件設施是否先進、護理設備是否齊全。與老人們深入交流后才意識到:許多老人不願入住養老機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害怕被一堵“無形的牆”與社會隔離。
而這種固有的偏見在一點點打破。如今,養老機構與社區的邊界逐漸消融。中心城區不少養老機構實施全鏈條運行。有的老人會選擇周一至周五住在養老院,周末回家與子女團聚﹔有的則把養老院當作社區生活的延伸——讀書、學畫、插花、喝茶,社交活動比在家豐富多了。這種自由流動、自主選擇的模式,正在重新定義“機構養老”的內涵。“老人們來看了都很歡喜,養老院不再是一個需要下很大決心才能進入、一旦進入就無法回歸社會的地方,而是一個可以自由過渡和融合的空間。”王榮榮說。
打開大門只是第一步。記者了解到,為真正消除老人的心理障礙,上海養老院推出“試住體驗”,試住時間可短可長,可以住三至七天,也可以住一個月。老人不需要“把整個家都搬來”,就能真實感受這裡的生活和服務。
“這種機制,極大地降低了老人決策的心理壓力。”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副處長李蘇晉說,以往,養老合同一般一年一簽,雖然有兩周左右的過渡期,但還是讓不少家庭猶豫不決。現在,短期體驗讓老人增加了“選擇的勇氣”。
“短托喘息服務”也在全市范圍常態化推行——目前有超過200家機構穩定提供這類支持。無論是子女臨時外出、家庭適老化改造需要臨時搬遷,還是因突發情況老人無人看護,都可以申請短期托管。李蘇晉說,今年春節期間,有幾百位老人通過這種方式順利過渡。
事實上,短期試住對養老機構來說,意味著更高的運營成本。床單、被罩、洗漱用品每客一換,全面消毒,哪怕隻住三天,流程也毫不縮水。原本這些投入是攤薄在一年中的,現在卻可能隻服務幾天。但李蘇晉認為,這是一種必要的投入:“短期服務如果做不好,長期客源也就無從談起。”
事實証明,短期試住措施收效良好。上半年,全市已有2000多位老人參與試住,最終轉化率約40%。目前,平均每月有兩三百人通過短期托管體驗養老服務,其中近百人會選擇長期入住。
座談交流中,一些市民談到,要主動關注那些“沉默的老人”。能夠主動預約、前來參觀的老人,往往是對養老機構有一定接受度的。真正難以觸及的,是那些不願、不敢走出家門,對“住養老院”心懷抗拒或恐懼的長者。“面對他們,我們不能等待,必須主動走出去,把服務與溫度送到他們身邊。”
“開放,不是單方面的宣傳,而是建立信任的起點。”李蘇晉說,通過持續舉辦公開日體驗、短托、試住等活動,公眾對養老服務的認知正發生改變。老人及家屬的反饋和建議,也成為機構優化服務的重要方向。
打開養老院的“門”,走進老人的“心”。期待更多機構將開放活動常態化,將“家門口的養老院”真正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這才是“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真正含義。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海燕 實習生 唐澤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