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2萬標箱!上海港集裝箱月度吞吐量創歷史新高

502萬標箱!上海港月度吞吐量創新高
中國集裝箱第一大港再次刷新歷史紀錄。剛剛過去的8月,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2萬標准箱,創月度吞吐量新高。
世界級樞紐港的吞吐量,是觀察中國外貿韌性、產業升級和全球供應鏈地位的最佳窗口。502萬標准箱的全新紀錄証明,當外部世界不確定性加劇,中國經濟的航船依然穩健前行。
據上海海關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前7月,上海市進出口總值2.55萬億元,增長3.4%,其中7月上海出口增長8.5%、進口增長10.3%。
上海港創造新紀錄,固然有7月—9月屬於傳統出口旺季、中美貿易談判持續向好等有利因素,也有7月底台風“竹節草”過后,船舶集中靠泊上海港等“特殊原因”。然而,在這些事件背后,上海港作為樞紐港,展現出了令國際船公司和同行嘆為觀止的高效與韌性。
8月1日,台風警報解除,上海港全速運行,應對船舶集中靠泊。當晚,碼頭燈火通明,橋吊起落律動,集裝箱卡車穿梭不停。至當天24時,上海港單晝夜集裝箱吞吐量定格於172181標准箱,刷新2024年7月21日創造的歷史紀錄。
今年另一有利因素,也為箱量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2月,航運巨頭馬士基與赫伯羅特成立的“雙子星”航運聯盟開始運營,上海港成為“雙子星”全球航線網絡中少數幾個主要樞紐港之一,由此,更多周邊國家的貨物通過上海港這個樞紐進行中轉,大幅提升了上海港的國際中轉箱量。
任務爆滿,上海港的能力建設如何跟上?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副總經理周勇介紹,加速數智化轉型、持續優化港口服務是關鍵。
在上港集團生產業務部智慧指揮中心的大屏上,上海港全域、全要素信息都能展示。工作人員通過大屏就能第一時間掌握船舶動態、錨地動態、作業時間、作業碼頭和作業量等關鍵信息。
在計劃編排方面,上港集團已實現靠離泊計劃全部線上流轉,一有變化系統就會有明顯提示。8月9日夜班,上港集團明東公司遭遇“阿聯酋阿桑特”突發狀況——船期提前10小時,離泊前僅剩7小時仍有985自然箱待作業,管理人員第一時間統籌資源,部署三條重點作業路,最終提前半小時完成,為后續生產搶出關鍵窗口。
上海港的“硬核”底氣,來自洋山四期和羅涇集裝箱港區這兩個自動化碼頭的持續迭代。通過數字孿生系統和大數據分析,兩個自動化碼頭的“大腦”——智能作業管控系統不斷迭代升級。依托新的智能算法,洋山四期岸橋整體裝卸效率提升5.37%、羅涇集裝箱港區外集卡平均每車作業效率提升近一倍。
8月13日,洋山四期晝夜集裝箱吞吐量達28536標箱,創歷史新高。8月11日,羅東公司晝夜吞吐量達6514標箱,刷新8月1日首破6000標箱和8月8日創下的6086標箱紀錄。整個8月,洋山四期集裝箱吞吐量超71萬標准箱、羅涇集裝箱港區集裝箱吞吐量超12.5萬標准箱,均刷新月度紀錄。
港口服務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軟實力的體現。今年8月,上海共經歷了27個高溫日,強對流天氣影響大,對此,上海港加強與引航站、海事等方面的合作,克服極端天氣影響,“搶”出了寶貴的碼頭有效作業窗口期。
“我們深化落實雙向通航、雙檔靠泊、雙套泊作業、雙窗口離泊服務舉措,以精細化的交通組織提升港口整體通航效率。”洋山港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負責人表示,盡管8月洋山港先后經歷了2次9級大風,但靠泊的國際干線集裝箱船舶未受影響,內支線船舶也通過分級分類管控、優化待泊錨地管理、直靠直離等舉措,把惡劣氣象的影響降至最低。
一個高效、穩定、智慧的上海港,如同一個“穩定器”,為全球供應鏈的暢通注入了確定性。“雙子星”聯盟評價稱,上海港的服務在其全球航線網絡中排名第一,有效保障了新聯盟90%准班率的實現。“排名第一”的評價,是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綜合能力的高度認可。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