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建千座 上海計劃到2035年讓公園總數達2000座

達成“千園之城”目標后,上海計劃到2035年讓公園總數達到2000座
再建千座,在哪建怎麼建
上海市綠化市容局日前宣布,上海提前完成“十四五”建成“千園之城”的目標。
達成目標后,上海將目光投向未來十年:到2035年,力爭再建1000座公園,公園總數達到2000座。
上海土地資源稀缺、人口密集,要讓一片已規劃、成規模的公共綠地真正落地,平均建設成本以億元為單位。空間和成本的雙重壓力下,未來1000座公園建在哪兒?怎麼建?
盤活存量資源
通過城市更新,盤活存量資源是有效途徑。近年來,上海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和“灰色”空間推進口袋公園建設,就是一種主流的“+公園”方式。
口袋公園是大都市密集區補充公共空間和綠化的重要手段,依城市道路、商業街區或居住區等建設,面積在400平方米至1萬平方米。相比“大開大合”的城市公園,這類小型公共開放空間往往更親近居民,有更強的可及性,更能滿足居民對周邊生態休閑游憩空間及相關功能的渴求。
許多潛在的存量資源轉變觀念,也能為下一個“千園之城”建設貢獻力量。外環綠帶變身環城生態公園帶,以及單位附屬綠地的開放共享,都是上海“挖潛”的代表作。
2021年,上海全面啟動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截至今年7月,浦東趙家溝秀林公園、嘉定蝶語園等40座“環上公園”已建成,明年之前,普陀新楊公園、浦東沔西公園等最后10座“環上公園”也將建成。同時,上海還在推進“五個新城”每年50公裡環新城綠道和5000畝環新城森林生態公園帶的建設。
上海還有許多“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單位附屬綠地,它們往往有深厚的綠化、歷史文化基底。在不改變權屬和充分尊重權屬單位意願的基礎上,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開放共享單位附屬綠地162處,100余公頃綠地向公眾敞開。
此外,一些可開放的立體綠化也有成為公園的潛力。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公綠處處長管群飛介紹,立足超大城市實際,在“寸土寸金”的壓力下,在“空中”造綠,已成為上海多維度拓展生態空間的重要增長點。“十四五”期間,上海的目標是新建200萬平方米立體綠化。
“非典型”也是公園
近年來,越來越多嘗試打破傳統功能邊界的非典型“公園”正在上海出現,它們也將是上海下一階段“千園之城”建設的重要切入點。
比如屬於環城生態公園帶體系的楔形綠地和生態間隔帶。
環城生態公園帶是以外環綠帶為骨架,向內連接10片楔形綠地,向外連接17條生態間隔帶,與“五個新城”環新城森林生態公園帶密切銜接的宜居宜業宜游大生態圈。通俗來講,就是“一大環”和“五小環”。“一大環”主要由“環上”(98公裡外環綠帶)、“環內”(楔形綠地)、“環外”(生態間隔帶)構成。“五小環”指的是“五個新城”綠環。
截至今年7月,上海累計新增楔形綠地330公頃,正在推進吳淞江、碧雲楔形綠地,北蔡、大場楔形綠地的建設,吳淞江生態間隔帶已納入《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及周邊地區專項規劃》。
線形的綠道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園綠地。
綠道主要依托綠帶、林帶、水道河網、景觀道路、林蔭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它串聯起多樣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節點,以及破碎的城市生態系統,具有休閑健身、生態保護、文化旅游等多元功能。
“目前,環城生態公園帶上還有一些斷點,而綠道是有效的‘解法’,如果用綠道把它們都連起來,那上海就有一座面積超過40平方公裡的超大型公園。”管群飛表示。
用相同的角度看向郊野空間,上海還有大片可以提升服務功能的林地。截至目前,上海已建設完成193座開放休閑林地,分布在閔行、嘉定、鬆江、浦東等9個區和臨港新片區,提供了具有休閑、健身、康養等多種服務功能的綠色生態空間。它們中服務功能完善的,進一步打造為休閑森林公園,目前上海有119座。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陳璽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