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安區以區塊鏈技術為支點,撬動惠企政策兌現機制的深層變革
“政策紅包”免申直達“家門口”

8月28日14時19分,上海同路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曉明的手機突然震動,一條短信跳了出來:貴公司有一份靜安區“免申即享”用鏈上鏈企業補貼資金已到賬。他點開“一網通辦”進行確認,界面推送自動跳出:您的區塊鏈產業“免申即享”補貼已發放。通知附帶的政策文件清晰地給出補貼計算公式:“按用鏈成本30%支持”——19.96萬×30%=5.988萬,金額分毫不差。
同在靜安區的上海信醫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北公証處,兩家企業的負責人也先后收到了同樣的短信。沒有申請表,無需繁瑣的材料,甚至連“申請”的動作都沒做,政策補貼精准降落企業賬戶。
讓企業直呼“沒想到”的政策紅利,正是靜安區近期推行的“免申即享”改革試點成果。
從“企業追著政策跑”到“政策追著企業跑”,從“條件看不懂、材料一大堆、申請靠跑腿”到“零材料、免跑腿、秒到賬”,靜安區以區塊鏈技術為支點,撬動了惠企政策兌現機制的深層變革——曾經停留在文件裡的政策,如今正以真金白銀的形式,精准、及時地抵達企業賬戶。
區塊鏈破解兌現難
企業申請政策補貼的難,在中小微企業裡早有共鳴:一份申報材料要改七八版,跨部門蓋章要跑三四趟,資金到賬等兩三月……這還是在“順利”的情況下。
靜安區作為上海區塊鏈產業核心承載區,聚集了百余家區塊鏈技術應用企業,但長期以來,“政策兌現耗時費力”卻成了這些企業享受紅利的“中梗阻”。一家區塊鏈初創企業負責人曾向區數據局坦言:“我們不是不懂政策,而是擔心所申請的政策補助難以覆蓋流程辦理所需的人力成本。”
瞄准區塊鏈產業的“用鏈成本”痛點,靜安區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目標,面向全市試點“免申即享”模式:針對《靜安區關於支持區塊鏈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中“支持企業用鏈上鏈”條款,為使用上海市重要基礎鏈的企業提供“無感”補貼——按實際用鏈成本的30%支持,最高100萬元。政策明確、門檻清晰,更關鍵的是,企業無須主動申請,政策資金就可自動落袋。
“免申即享”的核心,是讓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系統像“AI智能體”一樣自動識別企業的用鏈成本。政策紅利像智能快遞,數據跑腿完成精准配送,“包裹”(政策紅利)直達“家門口”(企業賬戶)。靜安區數據局負責人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解釋:“區塊鏈就像給政策兌現裝上一雙火眼金睛和一個透明保險櫃。”
一方面,企業使用浦江數鏈的每一筆費用都會實時上鏈存証,這些數據上鏈即固化,既不會丟失也無法篡改,相當於存在透明保險櫃裡﹔另一方面,免申即享管理服務平台會自動抓取鏈上數據,通過智能算法模型分析企業用鏈成本、節點使用頻率等關鍵指標,精准匹配《若干措施》的支持條件。全程無須企業提交任何材料,從匹配到賬最快僅需3個工作日。
“區塊鏈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特性,讓政策兌現既高效又安全。”相關財務負責人補充道,“過去人工審核,企業得証明‘我符合條件’,政府得花精力‘驗証真實性’﹔現在鏈上數據就是鐵証,企業省心了,政府減耗了,真正實現雙向減負。”
政策無感“真支持”
從“被動等待”到“主動收獲”,企業感受到的不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政府服務理念的深刻轉變:過去人們常認為政策是“自上而下地給予”,而如今,靜安讓企業真切體會到,好政策是“懂你需要的”。
上海市北公証處是上海首批“區塊鏈+公証”試點單位,近年來遺囑公証、網絡投票等業務逐步遷移上鏈,每年需支付節點資源費約20萬元。“以前總覺得政策離我們很遠——我們是公益機構,不是盈利大戶。”公証處負責人坦言,“這次補貼到賬后,我們更堅定了用鏈的信心。政策給到的紅利,我們將全部投入到公益服務優化中,讓更多市民能享受‘線上公証半小時、存証上鏈可追溯’的便利。”
上海信醫科技有限公司的標杆產品是“中藥安心達”平台——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中藥代煎、配送全流程透明化,解決患者“拿藥難、溯源難”的痛點。當前,企業正推進醫療區塊鏈與大數據平台建設,但研發投入大、資金缺口明顯。“免申即享不僅省去了跑部門、填表格的麻煩,更讓我們感受到政府‘真支持、真賦能’的態度。”企業負責人說,“現在團隊不用再為湊材料分心,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技術研發上。下一步,我們計劃把更多醫療數據上鏈,助力分級診療和用藥安全。”
未來,靜安區將繼續發揮數字領域新技術優勢,在“免申即享”改革事項上創新突破,拓展服務覆蓋面,從區塊鏈產業延伸至人才、科創等多領域,讓更多企業享受政策主動找上門的便利,將營商環境的軟實力轉化為發展的硬支撐。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唐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