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升級社區微型消防站,如何提升戰斗力,守護火災救援“黃金10分鐘”?

今年7月初,徐匯區康健街道某社區,一樓居民在庭院堆放的雜物起火,樓上鄰居發現火情后立即報警。不到兩分鐘,一輛消防車載著5名隊員到達現場﹔約4分鐘后,明火全部熄滅﹔總用時不到8分鐘,火燼、易燃物全部處置完畢。隨著煙霧散去,火情危機徹底解除。
在這起火警中,迅速到場、快速滅火的,不是大家熟知的“國家隊”(國家消防救援力量),而是一支新興社會救援力量,來自康健街道微型消防站的隊員。
如今在上海,像康健街道這樣具備 24 小時值守、專業作戰能力的 “升級版” 社區微型消防站,已在徐匯、虹口、閔行、黃浦等區落地生根。它們不是國家消防救援力量的“替代品”,而是守護社區消防安全的“先行者”——用3分鐘到場的速度,抓住初期火災救援的“黃金10分鐘”。
上海為何要升級建設社區微型消防站?非“國家隊”人員的滅火救援能力,能否保証實戰效能?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全市多家已經投入實戰的升級版社區微型消防站。
為何要建微型消防站?小火多發的救援補位
走進桂林西街47號的康健街道微型消防站,很難將這裡與傳統印象中“擺著幾個滅火器”的微型消防站聯系起來:裝備器材庫、應急救援車庫、宣教中心等功能區一應俱全,還配備了接入市消防救援局指揮中心的接處警終端。
康健街道社區微型消防站配備的消防救援車
這個微型站於今年2月建成投入使用,共有15名隊員,其中12人為常態化執勤力量。從站房建設到薪資保障,這背后是相當的財政投入。
為何要“花大錢”升級建設微型消防站?對上海這座超大城市來說,其中既有完善應急救援體系的現實需求,也有增加城市安全韌性的戰略需要。
國家消防救援力量不足,是首當問題。來自上海市消防救援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 198 個城市消防站,平均每個站的責任區面積達 27.8 平方公裡——這一數字遠超《城市消防站建設標准》中 “消防站責任區不宜大於 7 平方公裡” 的規定。
“像徐匯區康健街道,過去僅靠漕河涇消防救援站覆蓋,最遠的小區距離消防站有七八公裡,遇上晚高峰堵車,消防車很難在10分鐘內到場處置。”市消防救援局有關負責人直言,國家消防救援力量的“覆蓋半徑”,在超大城市的人口密度、交通狀況面前,逐漸“力不從心”。
另一方面,居民火災數量逐年增多,“小火大災”佔比居高不下,初期火災消防救援壓力增大。以2023年為例,全市居民小區火災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佔總數的41.9%和90.4%,是火災數量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場所。其中,過火面積不到20平方米的“小火”達到6908起,佔居民住宅火災總量的99.1%。尤其是冬春季,小火亡人事故頻發,成為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主要原因。
“居民家裡沒有易燃易爆品,初期火災蔓延慢,10 分鐘內是扑救黃金期。”一名消防救援專業人員解釋,可往往就是這10分鐘,成了 “救命的關鍵,也是救援的難點”。通過布局建設微型消防站,組織更多的社會專業消防力量緩解“國家隊”的壓力,成為完善超大城市消防救援體系的關鍵。
也正是基於這一現實,2024 年上海將 “建設 150 個社區微型消防站” 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今年上半年,這批微型消防站已累計出動9348次,其中4862次早於國家消防救援隊到場,營救被困人員16人。
如何精准布局?因地制宜適配多元場景
“上海的城市形態復雜,有高層住宅、老舊小區,還有農村自建房,消防救援不能‘一刀切’。”在專業人士看來,微型消防站的價值,不僅在於“補位”國家救援力量,更在於適配不同區域的消防需求。
據介紹,社區微型消防站選址優先考慮在距國家消防救援站較遠、居住人口較多、房屋建筑耐火等級較低的住宅小區及周邊區域,並根據保衛對象不同,靈活配置相關消防車和器材裝備。例如,區域內道路非常狹小的,就要配置小型化的水霧消防車,甚至配置一些電動自行車攜帶滅火器到場處置。
黃浦區小東門街道,是上海老城廂的典型代表,“二元結構”特征明顯:沿街地段高樓林立,馬路寬闊﹔而背街小巷則以平房為主,居民家裡多是木質結構。
“過去消防車根本開不進來,只能靠消防員扛著水帶跑進去,耽誤不少時間。” 小東門街道社區微型消防站站長俞麟說,現在微站就建在舊裡待拆遷區域內,配備了 1 輛小型四輪電動消防車和 10 輛兩輪應急救援電動車。“電動車能鑽小巷,隊員帶著滅火設備5分鐘就能到任何一戶人家。”
虹口區中部地區聚集了曲陽商務中心、百聯購物中心等大型商業體,還有數十個高層居民小區。過去,這裡僅靠北外灘、虹口兩個常規消防救援站支撐。現在,新落成的四川北路街道社區微型消防站和曲陽路街道社區微型消防站,則將救援半徑明顯縮短。
今年4月28日21時03分,川北微站接警稱某高層居民住宅有濃煙。21時04分,微型消防站1車4人出動。21時09分,微站隊員到場偵查發現,現場有濃煙伴隨燒糊的氣味,進入室內后發現廚房灶台上的鍋子正冒出明火,微站隊員立即關閉燃氣灶,用鍋蓋蓋上鍋子滅火,並用濕毛巾包裹,放至室外過道處。隨后,微站隊員再次勘察現場有無其他隱患,最終明確現場僅有鍋子燃燒,無人員傷亡。21時16分,微站隊員登車歸隊,全程耗時13分鐘,其中處置時間僅10分鐘。
類似救早、滅小的應急救援已發生多次:歐陽路501弄某戶總電閘配電箱起火,歐陽微站配合消防救援站耗時9分鐘快速處置﹔大連新村幼兒園馬蜂窩恐傷兒童,川北微站順利拆除完成社會救助類救援﹔曲陽微站協助消防員為被鎖屋內居民破門……目前,虹口已建成4個升級版社區微型消防站,救援半徑縮短到1公裡,平均到場時間為4.58分鐘。
而在閔行區新虹街道,雲霞綠地微型消防站則走出了 “復合型” 建設的路子。640 平方米的站房裡,不僅有滅火救援裝備,還融入了 “一網統管” 數字平台和消防宣傳體驗區。“我們轄區有 10 個居民小區,還有虹橋天地等商業體,平時除了出警,還會組織居民來體驗 VR 滅火、模擬逃生。”
如何煉成救火先鋒?專業化建設全面升級
“建一個站容易,讓站裡的人能打仗、打勝仗難。”市消防救援局有關負責人坦言,上海建設微型消防站的核心,從來不是 “湊數量”,而是 “提質量”。
從硬件配置到人員選拔,從日常訓練到機制協同,社區微型消防站建設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圍繞 “能快速處置初期火災” 的目標展開。
過去,上海不少社區的 “微型消防站”,一定程度上是 “消防器材箱” 的代名詞——一個鐵皮箱裡放著滅火器、水帶,由社工或保安兼職管理,“平時沒人管,著火了找不到鑰匙,找到鑰匙也不會用” 的情況時有發生。
如今的升級版社區微型消防站,早已擺脫了“簡易”標簽。根據標准,新建社區微型消防站站房面積不小於 170 平方米,必須設置值班室、備勤室、器材庫,滿足 24 小時值守需求﹔車輛方面,至少配備 1 輛具備滅火能力的小型車輛,針對不同區域特點還會量身定制:道路狹小的老舊小區配小型水霧消防車,水源匱乏的農村地區配水罐消防車,高層密集區域則加強破拆、救生器材配置。
小東門街道社區微型消防站已建立智能指揮室
在曲陽路街道微型消防站的裝備間裡,除了常規的水帶、滅火器,還有液壓破拆工具組、空氣呼吸器。站長王聰聰說,這些裝備都是按 “國家隊”標准配的,“既然要處置初期火災,就不能比國家隊差太多,不然到了現場也沒用。”
初期火災處置窗口期短,必須保証隨時有人、隨時能出警。35 歲以下,能接受 24 小時值班,還要通過體能、技能考核——這是上海社區微型消防站招錄全職隊員的基本要求,若具備 2 年以上一線消防戰斗員經歷,年齡可放寬至 37 歲。
康健街道微型消防站的15名隊員中,有 12 人是常態化執勤力量,分成 3 班,每班 4 人(至少 1 人會開車),24 小時在崗。“我們沒有周末,輪到值班就在站裡住,手機24小時開機,哪怕是半夜12點,接警了也要馬上起來。”今年25歲的隊員陳龍,入職前參加了一個多月的崗前培訓,“每天要練‘一帶一槍出水操’——30 秒內把水帶接好、出水,還要爬 6 米梯、背空氣呼吸器跑 100 米,考核不過關就不能上崗。”
為了保持戰斗力,隊員的日常訓練也不能鬆懈。根據要求,微站隊員每天要完成跑步、力量訓練等體能訓練,以及水帶連接、滅火器使用、救人技巧等技能訓練,每月還要赴國家消防救援站接受考核。“我們是離居民最近的救援力量,自己練不好,怎麼保護別人?”在高溫烈日中訓練,被晒得黢黑的陳龍不覺得苦。
康健街道社區微型消防站隊員在進行專業技能培訓
如何實現高效協同?3分鐘響應+全周期治理
“以 3 分鐘到場為原則,劃定保護范圍。” 這是上海微型消防站的核心作戰准則。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每個微站都會提前摸排轄區道路、水源、建筑情況,繪制 “作戰地圖”,明確哪條路能走消防車、哪個消火栓能用、哪個小區有高層。
實際處置中,微型消防站與國家消防救援力量形成 "梯次響應" 機制。“市消防指揮中心接到報警后,會把警情同步給轄區國家隊和微型站,要是火情較大,我會先到場警戒、勘查火勢、疏散人員,待國家隊抵達后協同處置。” 王聰聰舉例說,今年 5 月,曲陽路某商務樓地下車庫起火,微站隊員 5 分鐘到場后,先用滅火器控制住局部火勢,同時引導人員疏散,等國家隊到場后,一起連接水源扑滅大火。
信息共享則讓協同更高效。在康健街道微型消防站的值班室裡,消防救援站、街道、派出所等職能部門發現的信息,比如哪個小區的消防通道被佔用、哪個商鋪的滅火器過期等,都被及時記錄在冊。“我們會根據這些信息去巡查,發現問題當場整改,整改不了的就報給街道和消防部門。”康健街道社區微型消防站站長田彬彬說,這種 “提前發現、提前處置”的模式,有效遏制了轄區火災數量。
除了應急處置,微型消防站更承擔著 "防火宣傳員""隱患排查員”的角色。“我們的職能不僅是滅火救援,還要跟街道工作人員一起開展防火宣傳、消防巡查和居民服務。”田彬彬說,微站隊員每周定期“走街串巷”,既排查消防隱患,也向居民宣傳消防知識。平時,他們也會組織各類便民服務活動。
小東門街道社區微型消防站隊員在轄區開展隱患巡查
去年冬天,隊員在巡查時發現,不少老人家裡的取暖器離窗帘太近,還有的用 “小太陽” 烤衣服。“我們沒光說‘不能這麼做’,而是幫老人把取暖器移到安全位置,還教他們怎麼用更安全。雖然這些不是滅火救援,但能幫到居民,大家對我們更信任了,以后發現火情或者消防隱患,也會第一時間報警告知。”田彬彬說。
在專業人士看來,上海的升級版社區微型消防站已取得顯著成效。然而,作為新生事物,在建設和管理中仍面臨不少挑戰。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直接關系到這支力量能否長期穩定發揮作用。
目前,升級版社區微型消防站由屬地街鎮負責建設和日常管理,消防救援部門負責業務指導,這種雙重管理模式容易出現權責不清的問題。此外,微站與社區居民的聯動也有待加強。“雖然我們經常宣傳,但還是有居民不了解微站,甚至覺得‘著火了找 119 就行,微站沒用’。”一名微站隊員說。
到2025 年底,上海除崇明、金山外,基本實現每個街道鄉鎮至少有一個社區微型消防站。市消防救援部門表示,將通過“統訓、統管、統調”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微型消防站的戰斗力,成為基層消防安全治理的可靠力量。
“對上海來說,微型消防站不是‘臨時補位’,而是‘長期布局’。” 市消防救援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超大城市的消防安全,不僅需要國家隊的“重拳”,也需要微型消防站的“巧勁”——前者應對重大火災、復雜災害,后者守護社區“家門口”的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