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代表隊在全國殘疾人文藝匯演再創歷史最好成績,在全國躋身第一梯隊

2025年08月27日09:12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在剛結束的全國殘疾人文藝匯演中,上海代表隊再創歷史最好成績,以入圍數量並列第一、特等類節目數量名列前三的優異成績,在全國32支代表隊中躋身第一梯隊。同時,歷經數年打磨的音樂劇小品《無障“愛”》也在不久前榮獲第20屆群星獎上海地區選拔活動戲劇類第一名,入圍群星獎全國決賽。喜訊接二連三,令人振奮。上海特殊藝術近年來不斷取得長足發展,正如上海市殘疾人文化體育促進中心負責人所說:“特殊藝術永遠在路上,殘疾人藝術工作者也永遠奮斗在路上!”

四年一屆的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始創於1987年,是全國殘疾人藝術愛好者比拼的最高舞台,也是殘疾人藝術工作者四年一次的“大考”。近10年來,上海的特殊藝術水平不斷提升,參加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的成績也是不斷創下歷史新高:2017年,上海殘疾人藝術團選送的7個節目悉數獲獎,共摘得四個一等獎、三個二等獎,總成績排名第二﹔2022年,上海選送的8個藝術作品再次全部獲獎,共獲得6個一等獎和兩個二等獎。

群舞《心牆》獲評一等類。本文均朱德春攝

本次匯演在湖北武漢舉行,首次採用先視頻報送再線下比拼的方式,文體中心高度重視,從視頻拍攝環節就精心策劃、安排場地,報送的16個節目中,有7個脫穎而出,入圍線下匯演。據悉,全國僅上海、湖北和浙江三個省市的入圍節目達到7個,體現出上海的殘疾人藝術具有較高的整體水平。

經過層層選拔,全國共有32支代表隊、2075名演職人員參加在武漢的匯演,帶來了聲樂、器樂、舞蹈、戲曲等四大類共152個節目,是歷史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屆匯演。其中,上海選送的男聲獨唱《說給大海》、打擊樂重奏《科技之光》、二胡協奏《太湖風情》和昆曲《偶遇昆曲春滿園》等四個作品獲評特等類節目,可謂是十分不易,創新是非常突出的“制勝法寶”。

男聲無伴奏小組唱《奉獻》獲評一等類。

由肢體殘疾人、聽力殘疾人和滬上昆曲名家張冉、“海派木偶戲”非遺傳承人項春雷共同創作的“雙非遺”節目《偶遇昆曲春滿園》,在戲曲類節目中獲得第一名的殊榮,其創新屬性就十分突出。去年底,這個節目在上海市殘疾人藝術展演中首次亮相,昆曲表演融合海派木偶戲的創新形式就吸引了觀眾們的眼球。經過半年的打磨,節目又在形式、包裝和結構上進行了優化,才有了這次在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驚艷全場的喜人成果。

據主創人員介紹,這個節目將昆曲《游園》中杜麗娘的“至情至夢”與海派木偶的“偶戲幻境”結合,設計“面具偶”演繹“花神”角色,木偶的表現形式脫胎於千年儺戲,由兩位聽力殘疾人共同演繹,通過肢體語言構建夢境意象,肢殘人則演繹杜麗娘核心唱段,以聲韻傳遞昆曲氣韻,再有張冉和項春雷的鼎力加盟,以唯美意境和新穎表達,銜接古典程式與現代舞台語言。

打擊樂重奏《科技之光》獲評特等類。

同樣獲得特等類節目的打擊樂重奏《科技之光》也在傳統的打擊樂演奏中,加入了新的包裝元素,從鐳射感的演出服裝到演出背景中的科技感視頻畫面,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個節目的11個演員全部來自嘉定區的自強殘疾人藝術團。全盲的創辦者潘慧強和其中的一些成員已經是第四次參加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每次都有收獲,成績還一路走高,潘慧強和伙伴們既激動也很感慨。

2013年,潘慧強和團隊以一個薩克斯四重奏節目首次參加當時在福州舉辦的全國匯演。他回憶說,當時大家都是第一次,狀態還挺懵的,沒想到就得了二等獎,喜出望外。第二次,他們感覺器樂演奏較難獲大獎,便換了一個形式,以無伴奏合唱《菩提樹》表演參賽,備賽階段得到了市群藝館專家的肯定,信心大增,結果,果然如願獲得了一等獎。第三次,他們再次以無伴奏合唱《等你到天明》獲得一等獎。今年,藝術團的成員增加了,能力也更強了,他們不僅在市打擊樂協會老師的專業指導下,以中西合璧的打擊樂器合奏摘得特等類節目殊榮,還同時以無伴奏合唱表演獲得了聲樂類的一等類,可謂是雙喜臨門。

正如中心負責人所說,在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的舞台上,比拼的是每個節目表演技巧、編排形式、創新等真功夫,競爭十分激烈,自強殘疾人藝術團能脫穎而出,得益於艱苦的准備。潘慧強說,一年多前,他們就開始籌備參賽節目,選定“科技助殘”作為創意主線后,他們想到,“如果能讓盲人打鼓,這不正是科技助殘給殘疾人生活帶來便利的一種體現嘛!”所以,他們嘗試讓7個盲人和聾人、肢殘人同台表演,14種、29件樂器交給11個人來負責,人手幾件樂器,最多的一個要管7件樂器,在舞台上變換演奏位置,頗有點令人眼花繚亂之感。當然,排練的最初階段自然是忙亂的,盲人要不斷熟悉樂器的位置,才能打准樂器﹔聾人則要通過地板和空氣的震動來感知節拍﹔肢殘人則要放棄看譜,和盲人和聾人一起背譜、數拍子,大家一起通過無數次的訓練,在心裡記住穩定的節奏,讓所有人默契地踩在一個鼓點上,不受聽力、視力缺失的干擾。

特等類節目二胡協奏《太湖風情》。

新穎的創意加上不輟的努力,讓這批彰顯自強精神的殘疾人藝術愛好者們再次登上了全國匯演的領獎台。他們連續四屆獲獎的喜報,也是上海持續推動殘疾人文化藝術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上海市殘聯表示,將進一步整合資源、創新機制,攜手各區殘聯、特教學校及社會各界,共同擦亮上海殘疾人藝術和群眾文化品牌,將殘疾人藝術賦能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的傳承弘揚。本月,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與中心簽約,在滬共建訓練中心,9月1日,就將有10名剛大學畢業的聾人舞蹈演員來滬報到,這些科班出身的年輕人將成為上海殘疾人藝術發展的新生力量,也讓人們更加期待下一個四年!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