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鄉村有個窯烤面包店 新業態"席卷"上海鄉村

偏遠鄉村有個窯烤面包店
今年以來,一種新業態正“席卷”上海鄉村,它就是窯烤面包店。
最近,奉賢鄉村的一家新開不久的窯烤面包店火了。它坐落在奉賢“遠郊”頭橋街道,開在一間沒有過多裝修的鄉村民宅裡,周邊也沒有知名文旅景點。它的老板兼“主廚”宋軍明,還是位從事建筑行業多年且在3個月前對面包毫無研究的“70后”理工大叔。
這樣一家稱得上毫無“優勢”可言的面包店,是怎麼火起來的?
一個工作日正午,記者在頭橋街道東新市村的“田裡有風”窯烤面包店遇到了從寶山趕來買面包的市民陳曉華。他在短視頻平台上刷到宋軍明窯烤面包的制作過程后,便對這種新奇的面包念念不忘,當天驅車兩小時來線下打卡。
像陳曉華這樣遠道而來的客人,宋軍明每天要接待不少。他的面包工作室不足10平方米,每天要產出100至300隻面包,品類涵蓋當下流行的恰巴塔、鄉村歐包、吐司等30多種。宋軍明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有近萬的粉絲,由此吸引了不少從上海各地趕來購買的顧客,其中不少是沖著庭院裡那口巨大的窯爐而來。
記者了解到,窯烤是一種起源於幾百年前歐洲的傳統烘焙工藝,其最大特色是要將面包放入巨大的窯爐,用果木柴火燃燒的余溫進行烘烤,出爐的面包外皮香脆內餡柔軟,別有一番風味。
今年上半年,在滬郊多個鄉村,類似的窯烤面包店層出不窮。有的打造成復古南法風格,開業即成為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地﹔有的日售面包400多個,單價在30元到50元不等。許多精品民宿、露營地、村咖、文創園等也紛紛跟進,添置新窯爐,開辟窯烤面包、手工比薩、烘焙體驗等新業務,這儼然成了鄉村文旅的下一個風口。
不過,宋軍明與窯烤面包的結緣,屬實是巧合。今年3月,一個朋友拜托長期從事建筑行業的宋軍明搭建一個烤面包的窯爐,他這才知道窯烤這項工藝。在長三角周邊城市考察一圈后,原本對面包並不“感冒”的他和太太立刻被“種草”了。
與此同時,宋軍明原本在浦東經營的建筑公司也處於業務收尾階段。考慮到當下城市居民熱衷於鄉村游,自己又在奉賢鄉下有老宅基房,啟動成本低,他便有了回村開店、二次創業的念頭。
之后,他花了一個月設計窯爐結構,並請專業人士搭建。窯建好后,他與太太又馬不停蹄地拜師學藝,鑽研法國傳統的發酵方式和面包整形手法。不到3個月,這家鄉村窯烤面包店就開門迎客了。
店裡人手不多,他和太太兩人負責面包制作,另請了一名員工打下手。夫婦二人每天清晨6時半開始打面團,7時半燒窯,將窯爐溫度燒至500度后再讓其自然冷卻,9時半左右便能烤制第一爐面包,10時第一盤面包出爐,隨后便是不斷地揉面、醒發、烘烤,各品類面包的制作過程循序往復,一直要工作到下午2時,待窯爐冷卻至不適宜烘烤才結束。
另一重“朴實無華”則體現在面包的研發上。除了從師傅那學來的配方以及在制作過程中保証用料的品質與無添加,宋軍明和太太還根據村裡時令的瓜果蔬菜研發新口味,如將自家地裡產的南瓜制成餡料加入南瓜吐司,將隔壁村農業合作社種植的火龍果制成顏色鮮艷的火龍果歐包。
“目前還在測試階段,如果配方成熟,就把周邊村民種植的南瓜以市場價收購,幫他們拓寬銷路。”他還在考慮,以頭橋周邊種植的特色農產品作為產品開發靈感來源,比如村子旁邊草莓採摘園、小番茄基地的產品。眼下,他還讓許多村民將自家農產品拿到面包店售賣。他說,這種帶動鄉村周邊一同發展的思路,其實是他回鄉開面包店的初心。
宋軍明的窯烤面包店開業后不久,已有不少客戶朋友來向他打聽周邊閑置農宅的資源,表達出想要來此經營中醫館、中式服裝店等的意向。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沈思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