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獲“國際濕地城市”認証 保護碩果漸顯

崇明獲“國際濕地城市”認証
“世界級生態島”成色越來越足,正加快推動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
崇明西沙濕地。吳雄 攝
7月23日至31日,《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在津巴布韋舉行。北京時間昨晚,第三批國際濕地城市獲大會正式認可,上海市崇明區為其中之一。
去年7月26日,上海崇明東灘候鳥棲息地成功晉級,成為上海首個世界自然遺產。時隔一年,崇明獲國際濕地城市認証,“世界級生態島”的成色越來越足。當前,崇明正加快推動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化,讓優質生態環境轉化為區域發展優勢和生產力。
濕地率達68.8%
“國際濕地城市”認証體系由國際濕地公約組織提出,旨在促進城市發展過程中濕地的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
崇明區濕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長江口中華鱘濕地自然保護區、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崇明的兩塊國際重要濕地,也是被成功認証為國際濕地城市的重要倚仗。此外,崇明還有西沙國家濕地公園、東風西沙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北湖濕地、青草沙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市級重要濕地。按照濕地法口徑,崇明全區濕地總面積約27.8萬公頃,濕地率達68.8%。
保護碩果漸顯
一組數據值得關注:按照濕地法口徑,崇明全區濕地保護面積16.88萬公頃,濕地保護率(濕地保護面積佔濕地面積)達60.73%。“在世界級生態島的建設過程中,崇明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不斷提高崇明作為‘上海不可替代、面向未來的生態戰略空間’的貢獻度。”崇明區綠容局副局長蔡建新說。
崇明島的最東端,東灘濕地生機盎然。此前,東灘一度受互花米草蔓延影響。2013年起,保護區開展了大規模生態修復,控制互花米草擴張的同時提升鳥類棲息地功能。如今,東灘候鳥數量連年攀升,每年有超百萬隻水鳥在此棲息或過境。
10多年來,崇明投入了40多億元開展濕地生態保護及水環境治理工作,各類項目穩步開展,碩果漸顯。據監測記錄,目前崇明濕地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佔全球種群數量1%以上的水鳥物種數穩定保持在12種以上,鳥類多達380多種,全區棲息有東方白鸛、黑鸛、中華鱘、江豚等珍稀瀕危物種。
生態價值轉化
此次認証成功,更是把生態效益變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利契機。
在崇明,濕地的合理利用主要包括濕地生態旅游和濕地農業發展兩方面。如今,不少游客愛上了西沙等崇明濕地。2024年,崇明區A級景區接待游客超589萬人次,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詩和遠方”。同時,借助良好的濕地生態,崇明整合三島的大米、清水蟹等特色濕地農產品,推出“優農三兄弟”崇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積極發展綠色生態有機農業。
更長遠來看,探索濕地碳匯交易,也是實現濕地生態價值的一條重要路徑。蔡建新告訴記者,在全國碳交易市場中,有一種交易產品叫“中國核証減排量”,即將溫室氣體減排項目所產生的碳減排量進行量化、核証、出售,碳匯交易即屬於此。“目前濕地碳匯還較難核算、量化。崇明作為國際濕地城市,未來有望通過探索建立生態系統碳匯監測核算體系、開展濕地碳匯本底調查和動態評估等,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優質的生態基礎,也將成為崇明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未來,崇明將在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基礎上,合理規劃、精准培育、錯位發展未來產業。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茅冠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