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發銀行:以智能互聯網重塑商業銀行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訪浦發銀行副行長丁蔚

智能互聯網背后的核心驅動技術是人工智能。當前,我國正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積極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培育壯大智能產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在智能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下,金融行業正加速推進數智化轉型,重塑展業模式,促進“科技-產業-金融”的高水平循環。
浦發銀行副行長丁蔚
近日,人民網記者採訪了浦發銀行副行長丁蔚,探尋浦發銀行在智能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理念與實踐成果。
記者:智能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下,浦發銀行如何推進數智化轉型?
丁蔚:人工智能正不斷跨越技術創新和場景落地的“應用奇點”,從單一功能工具向“多模態智能體”進化,從“輔助人類階段”向“協同創新階段”躍遷,人類正在迎來“萬物智聯”的“智能大爆炸”時代。
浦發銀行於 2024 年提出“數智化”戰略,圍繞數字基建、數字產品、數字運營、數字風控和數字生態的“五數建設”,全面打造商業銀行數智化轉型新標杆。
記者:浦發銀行如何踐行“技術驅動”理念,有何具體舉措?
丁蔚:以技術驅動,構建智能基座。我們從技術的第一性原理出發,構建了算力+算法+平台+知識的“四位一體”智能基座。算力是AI時代的“新電力”,數據則是“新石油”。
浦發銀行建設了全棧國產化千卡算力集群,開展模型訓練和蒸餾,形成了大小模型融合的算法矩陣和模型服務平台。通過智能中樞動態調度AI組件,實現多模態模型深度整合的規模化應用模式。
我們還首推了企業級知識資產體系的概念,構建了千億級企業級知識資產庫,強化知識資產的形成、認定、應用和評價全流程管理,形成了知識管理的“保鮮”機制。
在此基礎上,啟動了智慧營銷、智慧風控、智能服務、高效運營、精准管理五大領域十項應用工程和超過 200個數字員工應用場景,系統性地將人工智能的能力建設納入頂層設計、嵌入業務流程、融入戰略全局。
記者:在“生態拓圈”方面,浦發銀行如何開展探索?
丁蔚:AI的生產力價值,隨著鏈接的節點數呈指數級增長。浦發銀行通過客戶生態、平台生態、科技生態和數據生態建設,構建“熱帶雨林”式的數智協同新模式。
我們積極打造“人工智能價值銀行”,與科技企業、產學研機構多方協同,連續舉辦了“數字金融服務體系”發布會、“數繪浦發,數啟未來”人工智能+發布會,與上海數據集團簽署數字金融戰略合作協議,聯合信通院、上海財大、上海數據交易所等行業頭部機構發布《“人工智能”應用規劃白皮書》及《商業銀行數據經營管理實踐報告》,體系化展示浦發銀行的金融服務鏈接能力,推動“數據要素+金融服務”的深度融合,為商業銀行探索大模型應用和數據經營管理體系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記者:浦發銀行在“科技向善”方面有哪些舉措和思考?
丁蔚:人工智能、智能互聯網具有價值中立性,隻有構建負責任的AI治理體系,才能帶來技術普惠、知識平權。
浦發銀行致力於將人工智能應用於提升金融服務的精准性、觸達性和可及性,不斷改善客戶旅程、強化客戶陪伴、彰顯為民初心。
為此,我們煥新發布了“浦惠來了”APP,為中小微客群和個體工商戶打造一站式、綜合化服務平台﹔升級了“手機銀行2025”,推出無障礙視聽、同屏輔助等溫暖服務,打造8000余款產品的財富超市和智慧選品服務體系,為用戶提供全旅程服務。
我們依托大模型在普惠金融需求識別、畫像解讀、產品推薦方面的痛點,主動感知客戶需求、重構授信管理流程、打造貸前-貸中-貸后一體化的智能管理助手,推出了“惠閃貸、惠抵貸、惠保貸、惠鏈貸”等系列普惠金融產品,開創了人工智能+普惠金融的數智之路,助力民營中小微企業既“融資”又“融智”。
記者:智能互聯網時代,金融行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丁蔚:智能互聯網正在重塑金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浦發銀行以戰略定力錨定航向、以數智創新破浪前行。下一步,浦發銀行將繼續深化“數智化”戰略執行,持續打造商業銀行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的標杆樣本,在深化價值、共生共榮中,攜手各方共同構建有溫度、有精度、有厚度的金融新業態。(人民網記者 董志雯 葛俊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