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樹下“行路難”,如何破?

楊浦區延吉新村街道楊家浜小區門口有一棵二十余年樹齡的香樟樹,盤根錯節拱破了路面,給周邊社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出行帶來安全隱患。延吉新村街道人大代表接報后,立即前往現場調研,聽取群眾意見建議,聯動多部門“會診”,最終以“切根+修剪”的精細化方案,延續了綠意盎然的街景,也化解了周邊居民的“行路難”,彰顯人大代表履職為民的鮮明底色。
一條建議,
聚焦亟待解決的“波浪”路
這棵位於永吉路上的香樟樹,讓居民們“愛恨交加”,一方面由於枝繁葉茂,居民們將其作為夏日裡的天然綠蔭﹔另一方面,也因其枝干粗壯,頂起路面形成“波浪路”,成為不少居民的腳下“牽絆”。在人大代表聯系服務人民群眾日活動中,楊家浜居委會干部帶著大家的問題和期盼,走進了延吉新村街道人大代表第六聯系點,將“民生考卷”遞到了人大代表們的手中。


群眾“心上事”就是代表“上心事”。要保護社區的綠色生態,更要保障居民的出行安全。王偉立、孫艷兩位代表立即與居委會干部、居民代表趕赴現場,實地察看情況。看到眼前明顯隆起變形的路面,代表們第一時間提交了關於楊家浜小區永吉路出入口人行道上香樟樹的建議,期待通過建議辦理,將“波浪路”變為“舒心路”,解決居民出行安全問題。

一次“會診”,
“穿針引線”尋求出“最優解”
代表“吹哨”,部門報到。如何有效“串聯”各方力量,找到問題的“最優解”?區綠化市容局、區建管委、區公安分局交警支隊、延吉新村街道辦事處等部門協同辦理代表建議。遷移還是修整?大家圍繞解決“波浪路”問題共同“會診”。

針對最初的“一移了之”方案,不少居民提出了異議,“香樟雖擾民,但罪不足誅”,區公安分局交警支隊經過現場踏勘,也認為直接遷移的依據不夠充分。區建管委表態,積極配合綠化樹木調整,加快實施相關市政設施的修復工作。延吉新村街道辦事處也表示,將指導居委會做好解釋溝通工作,並加強安全提示,努力消除出行隱患。
綜合人大代表、職能部門和社區居民的各方建議,區綠化市容局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針對導致路面不平的根系隆起問題,進行局部切根作業,確保人行道平整。針對輕微遮擋視線的問題,加強常規修剪,確保行車和行人視線通透。這個既能消除隱患,又能保住綠樹的“兩全之策”獲得了人大代表和周邊居民的一致好評。

施工當日,代表們和大家一起來到現場,共同見証這場針對香樟隱患的“微創手術”。如今,楊家浜小區入口的香樟樹依舊挺立,但曾經令人提心吊膽的“波浪路”早已平整如新,走在樹蔭下的居民表示“安全感滿滿,幸福感滿滿”。

一道“考題”,
積極探索代表履職“新模式”
鋼筋水泥的城市中,一棵老樹得以留存,一段路面重獲平整,居民感受到的不僅是出行的便利,更是城市對“人、自然、城市記憶”的溫柔以待。香樟樹的故事並未畫上句號,在這場為民履職的“考試”中,延吉街道的代表們不僅積極推動面上問題解決,還深入分析、汲取經驗,有效形成了涵蓋“樹木生長監測—道路定期巡檢—居民意見反饋”全流程的長效聯動機制,讓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模式成為常態。

事實上,人大代表履職的觸角早已深深扎根在社區的各個角落。為更好助力城市更新工作,街工委在楊家浜專門設立了人大代表成套改造聯系點,讓人大代表能夠隨時隨地傾聽和收集居民在舊區改造等重大民生議題上的意見建議,更好地落實和解決民意訴求和民生難題。
從一個點的“疑難雜症”,到一個面的“標本兼治”,這背后是延吉街工委將全體人大代表編入社區、校區、園區的“家、站、點”履職平台,將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深度融入社區治理“毛細血管”的生動實踐。“我們不僅要解決一個問題,更要形成一套工作模式。”延吉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徐萬驊表示:“要更加充分地發揮人大代表作用,用民主的方式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確保在延吉街道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在決策、執行、監督、落實的各環節,都能聽到更多來自人民群眾的聲音,在新一輪的人民城市建設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時代內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