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信托:數智信托為智能互聯網提供場景和服務

——訪上海信托黨委書記、總經理陳兵

2025年07月18日14:57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在人工智能發展的浪潮下,傳統互聯網業務正在被重塑。當下,促進智能互聯網賦能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挖掘培育新質生產力,成為全新的時代課題。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突破的“硬實力”,更離不開金融“活水”的“耐心灌溉”。上海信托作為耐心資本的重要載體之一,近年來從創企投資、股權投資、培育耐心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以金融之力賦能科技創新。

上海信托黨委書記、總經理陳兵

站在創新前沿,上海信托如何引領產業變革?近日,人民網記者專訪上海信托黨委書記、總經理陳兵,通過訪談了解上海信托對於智能互聯網應用的獨到分析,探尋行業發展的新趨勢與新機遇。

記者:過去信托業務似乎更多聚焦在對公領域,上海信托在科技應用方面有哪些轉變呢?

陳兵:確實,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信托業務都是以對公的房地產和政府平台融資業務為主。盡管上海信托率行業之先,打造了信托行業第一個核心業務系統和領先行業的互聯網信托平台“上信贏通”平台,但與銀行、券商、基金相比,以往信托行業的科技應用場景相對單一、技術投入相對偏少,仿佛是前沿金融科技的“絕緣體”。

近年來,隨著信托業務“三分類”轉型的持續深入,伴隨著淨值型、服務型業務出現巨大的技術性需求,信托行業不僅不再是前沿金融科技的“絕緣體”,而是成為了尖端科技應用乃至孵化的“超導體”。上海信托在數智系統建設、金融科技股權投資、關鍵技術孵化等方面,都打造了一系列自身的金融科技“超級產品”和“超級服務”,用“數智信托”為智能互聯網的發展提供場景和服務。

智能互聯網是繼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新的互聯網形態,是新一代人工智能與網絡深度融合重構的產物。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不斷催生互聯網新應用、新業態、新產業,開啟了產業互聯與價值互聯的新世界。身處其中,我們必須順勢而為、加快變革。

記者:上海信托如何踐行“需求拉動”理念,有何具體舉措?

陳兵:從科技發展史看,技術的應用和需求的涌現是互相推動的。技術突破創造新場景、降低服務門檻、改變用戶習慣,反過來需求的覺醒會倒逼技術迭代、需求的規模化會加速技術的市場驗証和場景落地。為AI而AI只是盲目跟風,建立在真實需求場景之上的科技投入才是有效投入。

近年來,上海信托持續引領行業向資產服務和資產管理轉型,業務結構發生歷史性變革。目前公司1.2萬億元的受托管理規模中,有近80%是資產管理信托、20%是資產服務信托,其中証券服務專戶的規模超過了5000億元,主動管理的資產管理信托超過了2000億元,家族信托、保險金信托、家庭服務信托等財富管理信托賬戶的規模超過800億元。這些業務雖然類型各異,但共同的特點是“合作多邊化”“需求多元化”,流程鏈條長、交易頻率高,必須系統先行、才能推動相關業務形成規模效應。為此公司打造了“開放—鏈接—共生”的數智系統矩陣,包含對客服務的“贏通”平台、外聯生態的“上信通”服務平台、資產管理的O45系統等。

下面我以兩個系統作為微觀案例,介紹技術與需求如何互相影響。

首先是需求撬動技術,打造信托“燈塔工廠”。在展業過程中,公司逐漸清晰了從30萬養老信托、到100萬家庭服務信托,從600萬個人財富管理信托、再到1000萬家族信托的全景式“財富管理圖譜”。為適應這種“小步快跑”的展業節奏,我們曾用“單一系統”服務“單一業務”的方式進行系統支持,並行開發了信睿、睿贏等多套系統,好處是敏捷反應、快速落地,但缺點是系統之間存在豎井、業務資源無法有效銜接整合,業務規模一直存在瓶頸。為滿足這個分層、分類客戶經營體系的多元化需求,我們推出了上海信托“財富賬戶一體化”系統,構建“AI + 模塊化 + 信創雲”三位一體的數字基座。這是一個“統一平台架構、統一募集分配、統一資產運作、統一存續期管理、統一用戶體驗”的數智化服務平台,把四類賬戶全部打通,貫穿賬戶申請、風險報審、信托成立、產品投資、分配清算等核心流程,為客戶提供資產增值、風險隔離、財富傳承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在集中作業模式下,公司的財富管理賬戶業務如同“燈塔工廠”,不斷刷新單日成立記錄。公司的保險金信托從過去一周成立十幾單,爆發式創下單日成立超過200單、單周成立超過600單的記錄,並開創了周末業務自動化成立的先河。

其次是技術點亮需求,開啟“信任消費時代”。預付資金管理是優化營商和消費環境、提振消費信心、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重要舉措,公司積極推動預付資金服務信托寫入上海市預付資金管理相關文件。這類業務的特點是多並發、小額高頻、分配結算自動觸發。公司以單用途預付卡業務為突破口,對接上海市單用途預付消費卡協同監管服務平台和上海市大數據中心,創設了上海首單預付資金服務信托,從支付、消費、退款等環節進行全方位監管,實現了行業首批預付卡服務信托商戶全周期動態監管,為上海市行政類綜合監管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服務類型,榮獲2023年度上海金融科技優秀應用場景。

在持續的數智引領戰略推動下,公司的數智引擎釋放了強大動能。僅過去一年,我們運營、核算的信托項目就超過1萬個,同比增幅超過70%,完成証券交易11萬筆,同比增幅超過200%﹔今年的日均交易峰值更是超過了700筆,推動公司相關業務從規模效應、邁向了速度效應,並榮獲信托行業首個工信部工業化、信息化“兩化融合”認証。

記者:“生態合作”方面,上海信托如何開展?

陳兵:信托行業除了自身是金融科技的重要應用場景外,還是金融科技的重要投資者和服務方。從國際經驗看,金融中心建設和科創中心建設往往是聯動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科創中心建設“雙中心”建設,需要構建科技與金融的正向循環。

上海信托長期聚焦科創股權信托領域,積極融入公司大股東浦發銀行的“科技金融賽道”,搭建領先行業的私募股權投資平台,利用“投貸聯動”協同優勢,為先導產業、關鍵技術、未來科技提供優質金融服務,為新質生產力培育耐心資本。

我們是上海市重大科創基金的重要參與者,上海的三大先導產業基金、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新型資產管理服務平台中,都有我們的身影。公司推動浦發科創直投基金的設立,並自主創設上信科創產業投資基金,為上海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貢獻市場化、專業化的力量,科創金融規模接近400億元。我們的投資足跡遍布金融科技的基礎設施、關鍵硬件、應用軟件等各個層面,投資了AI計算芯片的領先者沐曦、華為手機的攝像頭視覺芯片供應商銳思智芯、小米手機的視頻音頻芯片供應商普林芯馳、智能數據庫企業柏睿數據、AI反欺詐企業氪信科技等領軍企業,在浦發銀行“科技伙伴銀行”的整體框架下,成功打造出“科創信托生態圈”。

記者:關於“長期主義”,上海信托在這方面有哪些舉措和思考?

陳兵:信托不僅是物質性的財富管理制度安排,更是超越時間和周期、耐心長久,有情懷、有溫度的精神傳承機制。推動金融科技進步的原動力是企業家精神,是前浪推后浪的、一茬一茬的創業者、企業家和科學家們。利用信托的架構安排,我們既可以服務“前浪”的企業持續經營、推出員工持股計劃、為創二代開展財富傳承,也可以服務“后浪”的創業者、創一代進行個人與企業財產的隔離、免除后顧之憂。近期我們還推出了知識產權服務信托,打通產、學、研,為風險定價、為無形資產估值,不斷縮短“技術-需求-商業化”的轉化周期。

記者:您對智能互聯網時代金融行業的發展有怎樣的展望呢?

陳兵:智能互聯網正在重塑金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我相信,只要秉持需求拉動、生態合作、長期主義的理念,持續地為未來能力投資,就一定能將“智能互聯”轉化為金融機構經營管理的實效。

上海信托可以為在座的各家金融機構、科技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服務,讓我們共同攜手,加快構建“技術-業務-治理”三位一體的數智能力,推動金融業從“規模經濟”轉向“速度經濟”,從“經驗驅動”轉向“算法驅動”。(人民網記者 葛俊俊 董志雯)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