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人工客服”應該更方便些

“我想退款!”“我不滿意內容!”“請轉人工客服!”……在某知識付費平台上,在上海工作的李女士連續發送了十幾條請求,試圖聯系人工客服,申訴一門她剛購買不久的課程存在虛假宣傳。系統的AI客服回復卻始終冷冰冰——“您好,請查看課程簡介哦”“課程屬於虛擬商品,暫不支持退款”。
李女士說,這一刻,她不是客戶,更像是在與一台自顧自說話的機器“搏斗”。
最終,她輸入“我要投訴”幾個關鍵字,AI才終於“鬆口”:“請稍等,正在為您轉接人工客服。”但排隊人數有10多人。李女士等了半個多小時,問題才終於由一名真正的客服人員來處理。
在AI客服廣泛使用的今天,這樣的經歷並不罕見。越來越多消費者發現,想“找個人說話”正在變得越來越難。不少企業會在轉人工客服之前設置多輪引導式提問,不斷推薦模板回復,或者將“轉人工客服”隱藏在多級菜單之后,增加消費者轉人工客服的難度。
“怎麼又多了一項投訴?”一家設計師香氛品牌的外包客服團隊負責人楊先生很是頭疼,投訴數量和團隊的工作績效直接挂鉤。“出於成本的考量,客服人員的數量是按照日常規模來配置的。”楊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00人的團隊每天剛好能處理3000到5000個訂單咨詢。“但遇到節假日,訂單量可能突然增加3倍,這100人肯定顧不過來,我們只能靠AI擋住前面的咨詢流,把有限的人工資源留給緊急的問題。”楊先生說。
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副秘書長唐健盛說:“當前AI客服更擅長處理流程化、結構化的問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不足,無法感知到消費者的憤怒、焦慮等情緒,對於一些模糊語意的理解能力差。”唐健盛建議,企業應在“人機協同”方面下功夫,明確設立人工客服入口,當AI無法解答時,應主動彈出“轉人工”按鈕。此外,企業也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薪酬與價值對等機制,加大在客服人才方面的保障力度。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5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