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耳——聶耳故裡的歲月回響”特展拉開帷幕

聶耳的笛子和家書首次亮相上海
走進上海《義勇軍進行曲》灌制地紀念館(百代小樓),策展人、昆明市聶耳墓文物管理所業務部主任杜殿淮正忙著給講解員詳細講解聶耳的生平故事。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義勇軍進行曲》誕生90周年、聶耳逝世90周年,7月22日,以聶耳故裡為主題,深度探尋聶耳音樂成長之路的主題特展“樂耳——聶耳故裡的歲月回響”在紀念館拉開帷幕。
聶耳出生於昆明,成長於昆明,昆明的老街、翠湖的波光、西山的鬆濤,成為他生命樂章的第一個音符。1930年,聶耳赴上海投身革命文藝,《賣報歌》為底層吶喊,《大路歌》為勞工發聲。1935年年初,在民族危亡之際,他以音樂為武器,為《義勇軍進行曲》譜寫樂譜、修改歌詞。同年5月3日,《義勇軍進行曲》在百代公司首次灌錄,歌曲旋律如雷霆迸發,瞬間響徹神州。
此次展覽位於紀念館三樓,而在一樓,便是聶耳曾經工作過的辦公室。1934年4月至11月,聶耳在百代公司擔任音樂部副主任。在這裡,他協助收音、抄譜作曲,收獲頗豐,並在日記中將1934年稱為“我的音樂年”。紀念館也在一樓展區據實復原了百代音樂部辦公室。“聶耳靠著自己的努力來到上海,進入當時比較好的音樂公司,有了獨立辦公室,他也在百代公司迎來了創作豐收年,在這裡錄制了非常多的革命歌曲。”杜殿淮說,從雲南帶著聶耳在故鄉的故事來到百代小樓,“是一次跨越時空的碰撞,希望講好聶耳在故鄉的故事,把他的形象更立體、鮮活地展現出來”。
“樂耳——聶耳故裡的歲月回響”主題特展從聶耳的童年成長經歷起始,講述他如何在故鄉的風土人情中汲取音樂靈感﹔再到他求學、創作的歷程,呈現其為追求音樂夢想而不懈努力的堅韌精神﹔最后聚焦於他那不朽的作品在時代中的深遠回響。展覽籌備期間,上海徐匯區和雲南昆明市兩地工作人員精心梳理每一份資料,力求讓展覽內容准確、全面。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得到雲南省博物館的支持,展出了10件與聶耳相關的珍貴文物和歷史文獻藏品,均為首次亮相上海。在展廳中,記者看到了一支笛子,這是聶耳8歲時,母親彭寂寬買給他的。在很多場合,比如逢年過節的“家庭音樂會”、學校的音樂表演、同學之間的音樂交流等,聶耳一直用這支笛子演奏。笛子也陪伴著聶耳,直至他離開昆明。
展覽現場還有一封1933年5月28日聶耳在端午節寫給母親的家書。信中說:“在上海演藝界中,提到聶耳,已經有相當多的人知道了!尤其在許多電影界刊物常常可以見到四隻耳朵的名字。媽媽!您應該夠開心了吧!”為了收集雲南民歌資料,他還寫道:“現在我想在中國各地的民間歌謠上下一番研究,請三哥幫收集一些寄來。不論什麼小調、洞經調、山歌、滇戲牌子都要。”“家書的右上角有‘耳耳耳耳’字樣,說明這是聶耳專屬的信箋。”杜殿淮說,聶耳是一個感情非常細膩、充沛的人,盡管家境困頓,精神世界卻非常富有,“他每次給母親的回信感情都非常飽滿,敘家常、敘理想,一封信裡訴說了對媽媽的思念、生活上的安排、學習的安排,理想抱負、成就、未來的發展方向等,你能從中感受到他的好學、堅韌、上進”。
現場還展出了20世紀二十年代聶耳手抄的《再試一下》曲譜。為了減輕家庭經濟負擔,從小學開始聶耳所用的教科書、曲譜,都是他借來課本后手抄完成。展覽現場,觀眾還可以觀看精心制作的聶耳音樂紀錄片,聆聽聶耳作品的原聲演奏。展覽將持續至8月21日。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張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