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速空間新增10家“模速分號” 完善AI產業全鏈

把有人在做的事做到最好,把勇探無人區的事做成——
模速空間新增10家“模速分號”
納入徐匯區高質量孵化器,各載體錯位融合發展,完善人工智能產業全鏈
下月初,珞博智能將在徐家匯美羅城6樓開設上海首店,展示銷售其搭載MEM多模態情感模型、仿生記憶系統的AI陪伴機器人“Fuzozo芙崽”。
去年落戶北楊人工智能小鎮的珞博智能,跟“鄰居”上海創智學院的氣質相投。眼下,珞博智能又將迎來好幾位新“鄰居”,包括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產教融合中心、華東師范大學空間人工智能學院,還有新揭牌的模速空間(北楊)。
今年6月,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上海模速空間官宣十大新增載體。當徐匯集聚了580家大模型企業、1200家人工智能企業,AI產業規模邁向千億級,此時將模速空間10個“分號”納入區域高質量孵化器,目標已然明確:把已有人在做的事做到最好,把別人做不了、勇探無人區的事做成。
領跑加速區
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迭代,平均每三個月就能讓“行業一震”。在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看來,這場產業“長跑”中,政府要起到“創新加速者”的作用,既要和“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大園”等創新主體協同創新,布局核心技術攻關,更要完善政策、金融、服務和監管等全要素保障,持續優化創新生態。
提供基礎“店小二”服務之外,更高階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關鍵要素是徐匯吸引相關企業的獨到之處,也是模速空間實現物理擴容和模式延展的基礎。
“十個新增載體是相互補充,而非競爭。”徐匯區科委主任張寧說。
從點位看,十大載體有的聚焦高端前沿產業:模速空間(北楊)聚焦人工智能核心領域,承接上海創智學院、港科大等外溢項目﹔模速空間(環交大)則圍繞上海交大開展高校技術的創新轉化。
有的聚焦垂類落地:模速空間(徐家匯)發揮商圈商業場景豐富的優勢,關注智能終端等AI領域C端落地產品﹔模速空間(儀電)借助上海儀電的產業鏈資源優勢,關注“人工智能”“AI+儀器儀表”等特色產業的垂類應用﹔模速空間(漕開發)以MiniMax多模態大模型為核心底座,聯動米哈游、鷹角、莉莉絲等頭部游戲企業,構建“AIGC+輕量化圖形渲染+智能硬件落地”的文旅科技生態。
還有的聚焦產業聯動:模速空間(美呈大廈)與同在樓內的數鏈空間形成集聚效應,結合宜山路“智能家居街區”建設,培育一批聚焦C端、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AI產品﹔模速空間(楓林科創)重點引進培育“AI+醫療”等交叉領域的創新企業﹔模速空間(東航濱江)則集聚東航生態鏈上的AI垂類應用企業。
模速空間(數字谷)、模速空間(數智匯)聚焦生態建設,將引入大企業搭建“AI+應用場景”孵化器,吸引初創企業入駐。
“新增載體不僅是擴大規模效應,更重要的是各載體間形成錯位發展和融合發展,進一步完善人工智能產業結構和產業全鏈。”張寧說。
首個揭牌的模速空間(儀電)規劃建設面積約1.1萬平方米,三期空間計劃引入約60家大模型企業。其中,一期位於華鑫中心約3000平方米的空間已吸引量子AI、軍工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的12家企業入駐。
華鑫置業負責人介紹,模速空間(儀電)的核心是通過“技術研發—場景落地—產業孵化”的深度協同,成為人工智能垂類創新孵化高地,聯動西岸模速空間核心區形成產業集群。
如何聯動?拿出各自最好的資源。
眼下,上海儀電已建成多個萬卡級智能算力集群,為創新企業提供穩定的智能算力供給。儀電在政務服務、社會民生、城市安全等領域豐富的應用場景,都將向人工智能企業開放,提供技術驗証和落地機會。7月中旬,儀電旗下飛樂建設就與模速空間(儀電)入駐企業鼓馬機器人、球秀科技等對接,在“AI+文旅”領域探索合作。
據悉,模速空間(儀電)正發揮孵化器“創新組織者”作用,落實西岸模速空間同等扶持政策、算力支持服務及其他生態服務資源,讓企業心無旁騖搞創新,實現模速空間擴容的目標:品牌聯動,政策普惠。
進擊深水區
“我們一直希望能在模速空間的AI產品體驗店,讓‘芙崽’接受市場驗証。”珞博智能CTO潘雨楠說,6月模速空間(北楊)剛官宣,7月企業就與西岸模速空間達成合作,近期正在勘察店內適合擺放“芙崽”的位置。
“模速經驗”的復制推廣,旨在解決當下AI企業普遍遇到的挑戰:商業落地,尤其是在終端落地,避免“從原理到原理、用概念解釋概念”。
“傳統商圈要擁抱AI,AI產品落地也需要商業支持,因而很多AI企業希望在徐家匯找到落地場景和未來發展的窗口。”徐家匯商城(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傅斌梁說。
上海徐家匯科創孵化器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順介紹,今年6月,公司成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盤活國企存量資源,喚醒徐家匯樓宇中的潛力空間。通過引入模速空間(徐家匯),計劃打通匯銀廣場超9000平方米產業空間,預計7月底就將有10余家企業入駐。
大模型產業本身也存在挑戰,包括人工智能產能過剩、大語言模型進入發展瓶頸期等問題。而攻克前兩大挑戰,關鍵是跑通大模型的商業邏輯。
張平所在的上海中科聞歌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孵化的AI企業,7月剛剛入駐模速空間(儀電)。“我們看中這裡整合了來自徐匯、漕開發、模速空間和上海儀電的資源,能接觸到多元開放場景,讓我們的產品能更好解決實際問題,更具競爭力。”張平說。
儀電自身也借助模速空間的“AI+”賦能效應,推動全國首個“AI+儀器儀表產業集聚區”建設。
儀電集團儀器儀表產業發展部負責人介紹,儀電在儀器產品領域擁有質譜、色譜、光譜、電化學、物理光學、在線監測等品類齊全的產品線。近期,儀電正勇探新賽道,研制智析質譜,通過多樣化算法提升軟件處理復雜譜圖能力,全方位提升質譜分析的全流程效能。
勇探無人區
“芙崽”從首批200台樣機,到如今完成3萬台大貨生產,產能爬坡用時僅一個半月。然而,讓毛茸茸的玩偶皮囊與機器人的“靈魂”融合,且不影響觸摸傳感器、NFC貼片以及機器人1000余種表情的演繹,前后就花了2個多月。
潘雨楠說,從芯片設計到毛茸外殼的匹配,AI大模型硬件商業落地的每個環節都有屬於自己的“最后一公裡”要攻克。
隨著周圍上海創智學院、模速空間(北楊)等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器以及產業人才的進駐,企業對於邁過這些坎有了更大的信心。華涇鎮副鎮長顧麗花介紹,模速空間(北楊)面積約1.29萬平方米的孵化載體已完成建設。預計今年年內,一期、二期空間將陸續開放。截至7月,注冊在北楊小鎮的人工智能企業已超50家。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位於北楊小鎮的華東師大空間人工智能學院將啟動建設,預計明年3月迎來首批學生。學院教授譚琨介紹,這裡將聚焦泛時空感知與通感智算、多層級探測與超限智造、跨場景融通與孿生智聯等三大核心方向。
香港科技大學位於北楊的項目聚焦產教融合。香港科技大學上海中心主任楊旸介紹,中心即將在北楊落成1.2萬平方米空間,引入港科大首度設立的“AI+創業”項目。
譚琨和楊旸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聯動。“物理空間上,大家彼此相距都不過百米﹔更重要的是,我們都在探索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和‘AI+’商業落地的‘無人區’。”楊旸說。
今天,上海創智學院將發布成立以來的首批8項成果,包括深度認知引擎、情境智能語音交互模型、本體可重構具身智能等。
“9月學院成立一周年時,上述項目又將有新的迭代升級。”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創智學院青年教師劉志說,首批成果中每個項目都探訪了當前的“無人區”。
早前,西岸模速空間AI產品體驗店裡就時常能看到身穿創智學院院服的學生前來。眼下,模速空間與創智學院的運營團隊有一個熱鬧的微信群,每當有重磅行業交流、大咖分享,雙方都會第一時間互通有無。
今年年內,創智學院在校生規模預計超過500人,北楊人工智能小鎮也將加快“高密度、低成本、強互動、快迭代、有溫度”的創新創業環境建設,全力建成全國領先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孵化基地。
徐匯區領導表示,在聚焦招商引智、打造更多“人工智能+”高價值應用場景的同時,徐匯將在前端設立“人工智能青年創業基金”,在后端不斷拓展載體空間,承接模速空間溢出效應,支持更多年輕人在顛覆性科技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舒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