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載的凝視,麥積山石窟藝術展在上海開幕

麥積山石窟:穿越千載的凝視
這個暑期,觀眾可足不出滬欣賞麥積山石窟藝術。“穿越時空的凝視:麥積山石窟藝術的千年回響”展覽昨天在寶龍美術館開幕。
展覽呈現137件麥積山石窟精品(包含62件文物精品和75件臨摹品,其中一級文物12件),以及與麥積山石窟藝術進行深度融合與對話的近40余件當代藝術作品,將麥積山石窟藝術全面展現給觀眾。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自東晉十六國后秦始鑿,歷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以及宋元明清等朝代,1600多年的不斷開鑿與重修,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麥積山石窟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泥塑作品,被稱為“東方雕塑陳列館”。
此次展覽以“鑿山為境——麥積山石窟藝術的精神表達”“有相美學——麥積山石窟藝術的流變傳承”“塑影鑿痕——麥積山石窟技藝的匠心智慧”“千年流光——麥積山石窟藝術的永恆印記”四大板塊呈現,涵蓋泥塑佛像、洞窟壁畫、石雕造像碑、泥塑殘件、復制洞窟、微縮洞窟模型、研究文獻等多類型展品。
展覽策展人楊玲介紹,受地理環境和地貌影響,麥積山獨有的泥塑傳統,使其與其他石窟藝術有很大區別。麥積山石窟自后秦開窟,直到明清,作品沒有間斷。從后秦典型的西域風格,到北魏秀骨清像的中原風格,再到西魏的臉頰略圓、北周的方中求圓、隋唐的豐滿圓潤、宋的寫實、明清的略顯呆板等特點,麥積山石窟全面展示了古代泥塑發展演變過程,具有文化延續性。
同時,泥塑作品又散發著濃郁的民族化、本土化特點。比如展覽中復原的第123窟是麥積山西魏造像保存最完整的窟龕之一,窟龕內的造像著裝也真實反映當時的秦州乃至北方地區日常生活的服飾文化特點。窟中的泥塑童男立像身穿長款窄袖胡服,頭戴露頂氈帽,腦后發辮可以從帽頂的洞裡穿出來。泥塑童女立像梳了雙丫髻,身穿寬袖短衫和齊胸喇叭裙,肩膀處還有兩根肩帶,這也是1400多年前的時髦“吊帶裙”。這些精美泥塑對於認識和了解西魏時期秦州、長安和關中地區世俗人物服飾的發展變化過程、流行特點等具有重要意義。
麥積山的洞窟大多開鑿於魏晉南北朝,當初各個洞窟都繪制壁畫,代表了當時石窟壁畫的最高水平,有些壁畫甚至填補了我國繪畫史上的空白。五幅大型“薄肉塑”飛天壁畫,繪塑結合,譜寫了繪畫史上的新篇章。北周時期的《車馬出行圖》則是一幅三維立體壁畫。畫中一位貴婦乘坐在一輛由四匹馬拉的車上,前面有侍從開道。在原窟中,這幅壁畫是畫在天花板上的,由於當時的制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散點透視和焦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又適當考慮到人在仰視中的錯覺關系,當人們從不同位置和角度來看時,它都有不同的走向和動勢,說明我國古代畫師已掌握透視原理及高超的技藝。
展覽至10月26日結束。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鐘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