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社區商業在上海”系列故事⑥

不推銷、不辦卡,這家安福路上的理發店靠什麼“扎根”30年?

人民網記者陳晨 董志雯 實習生孫佳雯
2025年07月15日13:59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弄堂小籠熱氣蒸騰,梧桐樹下的咖啡館孕育創業藍圖,菜場畫廊與市井吆喝共奏交響……當大型連鎖席卷都市,上海正用“社區商業”為這座城市的經濟活力寫下生動注腳。近年來,上海“15分鐘社區生活圈”逐步從藍圖走進現實,記者深入街巷褶皺,記錄那些鑲嵌在居民日常中的商業圖景與人情故事,拆解一條條鮮活的毛細血管如何承載人們的生計、記憶與變遷。通過這些充滿煙火氣的生動故事,我們希望呈現上海社區商業的真實面貌,同時探討其背后的發展邏輯與城市價值。

安福路上,一家13平米的店面,兩面鏡子映著兩張軟椅,桌面和抽屜裡擁擠地放著各類洗護用品和理發工具。玻璃窗上貼著紅色字條講述“本店特色”,棕色招牌上“奇美理發店”這五個紅字,和30年前沒什麼兩樣,默默數著安福路的日升月落。

徐匯區的安福路,是一條近年來因網紅店雲集、潮流文化涌動而備受矚目的街道。在這裡,奇美理發店那盞旋轉的彩色燈柱已亮了30年。

奇美理發店的老板大斌是江蘇揚州人,1991年他來到上海當理發學徒,兩年后自立門戶,奇美理發店從此在安福路扎根。

大斌說道,當時在安福路上開一家店稱不上一件很難的事,“只要收入能把開銷維持住就好了”。1998年,琴子來到上海,在奇美理發店當學徒,之后與大斌結為夫妻。此后,兩人一步一個腳印地經營著這家小店。

安福路上的奇美理發店

初來上海的時光,並不明媚。狹小的空間、聽不懂的上海話、稀少的客人,可這些並沒有讓這對夫妻放棄。“當時憋著股勁,必須把手藝學好才能回家,至少不能讓親戚朋友看笑話!”琴子說。

日子久了,奇美理發店在安福路慢慢站穩腳跟。其最大的魅力在於對顧客坦誠相待。沒有精致的外表,一切都直接朴素,客人們一進門就能看到牆上挂著的一張價目表,可以任意選擇想做的項目,沒有辦卡制,也不存在隱性消費。

奇美理發店的價目表

真誠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開店以來,他們積累了許多老顧客。不少人從小學就在這裡剪發,一直到結婚生子,依然選擇奇美。他們對這裡的信任,不僅僅是對手藝的認可,更是一種情感聯結。琴子說,有時候不剪頭發,這些老朋友也會來店裡坐坐,聊聊家常。

不僅理發店在安福路上“扎根”,這對夫妻的心也在此扎了根。琴子在空閑時喜歡看著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打扮時髦的年輕人,也有出來散步的老年夫婦。安居在此30年,她與丈夫大斌一邊走,一邊看,日復一日地為走進理發店的客人理發,也見証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

於他們而言,安福路是家一般的存在。“從初來乍到,到慢慢穩定,再到喜歡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這30年我很開心,也很知足”,琴子說,“理發店我們會一直開下去,直到做不動的那一天。”

30年間,奇美理發店在安福路上僅移動了50米,卻見証了這條街道翻天覆地的變化。安福路突然爆火,裝修時髦的咖啡店、服裝店、潮玩店不斷涌現,玻璃幕牆漸漸取代了斑駁的磚牆,但奇美理發店伴著話劇中心常年亮著燈。

剪刀開合的“咔嚓”聲裡,越來越多周邊的店走上網紅化道路,而奇美理發店卻始終保持著原貌。琴子感慨,我們隻想遵從本心,守護當初的夢想。“現在來店裡理發的很多都是多年老顧客,在這一片區我們店的口碑也不錯,沒必要重新裝修,去追求形式主義的東西。”她說,“安福路上追求時尚,也尊重手藝。”

奇美理發店的內景

安福路的火爆也給奇美理發店注入了新的活力。相比過去安靜的小馬路,琴子更喜歡現在的熱鬧,“現在來的年輕人多了,店裡做的發型也要跟上潮流,”她說,“年輕人也願意來店裡做個造型,再去鄰近的店裡逛街。”

在上海,還有眾多如奇美理發店的多年小店,它們承載著社區記憶和情感。在城市商業不斷更新迭代的過程中,網紅店、連鎖店林立,但那些街頭巷尾的老鋪依然亮著溫馨的燈,這正是社區商業動人的韌性——它們不只是買賣交易的場所,更是時光釀出的生活印記,蘊藏著街坊鄰裡的真情。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