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技術重塑滬上博物館功能與價值 觀眾沉浸其間

被動觀察變智能交互,智慧化技術正重塑博物館的功能與價值
逛博物館,觀眾從走馬觀花到沉浸其間
■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有171座備案博物館,以2024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2480.26萬人計,每14.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超全國平均水平。2024年,全市博物館接待觀眾4086萬人次,相比2023年增長31.9%,創歷史新高
昨天,上海復旦藝術館開館首展“日月復光華”迎來一位特殊的迎賓員——擎朗人形具身服務機器人XMAN-R1。它以1:1人體黃金骨架比例塑造,每一處關節都暗藏人體工程學的智慧。當它微微屈膝向觀眾致意時,仿佛一位來自未來世界的使者,正引領人們走進藝術與科技交融的殿堂。
昨天是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在上海這座充滿活力與創新的城市得到了生動的詮釋。“未來”以令人驚嘆的方式融入上海的文博領域。
智慧上博打造“透明展廳”
復旦藝術館展覽現場,XMANR1正履行它作為迎賓員的職責。它在藝術館的不同區域穿梭,與觀眾展開互動交流。當觀眾靠近時,它微微屈膝,姿態謙和而充滿安全感﹔當有人試探性地伸出指尖,它能在0.1秒的延遲后回贈一個克制的握手禮。有觀眾反復與它比心合影,它也始終耐心十足,機械臂劃出的愛心軌跡始終保持著優雅的弧度。
“它的存在本身就像一件‘行走的藝術品’。”復旦藝術館工作人員介紹,XMAN-R1是擎朗智能基於海量真實場景數據積澱所自研推出的服務機器人。它的設計不僅追求功能性,更融入了美學考量——流暢的線條、啞光金屬質感的外殼,使其在提供導覽服務的同時,也成為一件可被欣賞的藝術品。
XMAN-R1在復旦藝術館的應用並非偶然,它是上海文博在科技融合之路上的大膽探索。面對數字技術蓬勃發展、社會加速變革的時代背景,上海文博正以“智慧化”為方向,推動博物館形態的革新。
作為上海文博界的“網紅”,上海博物館每年接待數百萬觀眾。為此,上海博物館構建了智慧上博“3M體系”,從館藏智慧保護、運維智慧管理、體驗智慧服務三方面,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運營效率與觀眾體驗。上海博物館副館長陳杰表示:“我們創新性地提出‘透明展廳’概念,利用客流分析平台預測人流趨勢,優化導覽路線,提升觀眾參觀體驗。”
與此同時,上海的文博機構還積極深化科技與展覽內容的結合。5月16日,上海市文旅局發布首批全市智慧化展示體驗項目推薦名單,涵蓋數字展覽、AR互動、元宇宙體驗等30項前沿技術應用。其中,上海博物館的“山水江南”數字展以動態視覺呈現江南山水的靈動詩意﹔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的“滄海雲帆”AR元宇宙體驗,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古代航海的壯闊場景﹔上海天文館的“穿越星河”XR項目,則帶領觀眾遨游宇宙,探索星辰奧秘。這些項目不僅提升了觀眾體驗,更讓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AI重新定義了博物館的觀展關系,從被動觀察到智能交互。”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柴秋霞指出,智慧化技術正在重塑博物館的功能與價值,讓觀眾從“走馬觀花”轉向深度參與。
構建沉浸式文旅新場景
昨天上午,外灘黃浦公園,一輛涂裝“黃浦巡禮 時光印跡”的文博主題巴士格外引人注目。距離發車還有半小時,65歲的攝影愛好者周先生已早早趕來排隊。“聽說這輛‘時光巴士’能一站式逛遍黃浦區的博物館,我得留個紀念。”
作為今年國際博物館日黃浦區推出的重點活動,主題巴士的行車線路串聯了區內10余處特色文博場館,並配有金牌講師隨車講解。一趟巴士之旅,即可獲取黃浦區內半數博物館資訊。工作人員透露,活動預約剛上線便被一搶而空,其中不乏外地游客。
今年的主題活動名為“黃浦巡禮 時光印跡”,由黃浦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除了文博主題巴士,活動還發布了文化遺產季黃浦區主題紀念章及20余家博物館、紀念館的數字印章。
全市文博季推出以來,各場館拓展了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周期,推出更豐富的公眾活動。例如,外灘歷史紀念館以“時光之路”形式,通過歷史照片與多媒體技術展示外灘百年變遷﹔國際乒聯博物館則以“傳播與普及乒乓文化”為宗旨,推出創新展陳。
文旅商體展的融合熱潮也在各區“開花結果”。5月18日,徐匯區土山灣博物館聯合上海建業裡嘉佩樂酒店開展“尋找土山灣”特別活動,邀請市民體驗城市文脈微旅行﹔寶山區博物館聯盟則在智慧灣科創園舉辦主題夜市,推動文旅商體展深度融合。
根據市文旅局安排,5月16日至6月30日期間,全市將推出6大板塊、80項主題展覽及百余場線上線下活動,涵蓋知識競賽、互動體驗、音樂演出、文創市集等形式,構建沉浸式文旅新場景。
為一場展覽奔赴一座城
上海,用“未來”詮釋傳統,文化遺產在煙火氣中煥發新生。
5月17日至5月19日,上海145家博物館、73家美術館實施減免費開放。5月18日恰逢周日,不少外地游客“為一場展覽奔赴一座城”,拉杆箱成為上海街頭的一道風景線。
在黃浦區,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等平日收費的場館免費開放,其余場館也推出多項展覽。中共一大紀念館舉行升旗儀式及“五卅運動”專題展﹔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推出西夏文物主題社教活動﹔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則帶來黃永玉新作展。
楊浦區的敦煌當代美術館首次參與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推出限時免費觀展活動,當天接待觀眾逾千人。觀眾在講解員帶領下參觀展覽,通過沉浸式的敘述與藝術再創,深入了解敦煌藝術的歷史脈絡與其當代表述。沙龍區特別設置“敦煌文化DIY體驗區”,結合《與絲路同行——敦煌石窟中的科技探索》出版物與實踐材料包,觀眾在動手體驗中感受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碰撞與融合。
在社交平台“小紅書”上輸入“國際博物館日 上海”關鍵詞,相關筆記量近150萬篇,足見上海的文博熱度。有網友整理出國際博物館日上海觀展最具“性價比”的三條觀展路線,分別為“浦東濱江線:觀復博物館—震旦博物館—藝倉美術館”“西岸濱江線:西岸美術館—油罐藝術中心—龍美術館西岸館”“黃浦中心線:復星藝術中心—民生現代美術館—琉璃藝術博物館”,分別能優惠170元、155元、172元。
根據《上海博物館發展2024年度報告》,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有171座備案博物館,以2024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2480.26萬人計,每14.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超全國平均水平。2024年,全市博物館接待觀眾4086萬人次,相比2023年增長31.9%,創歷史新高。
“上海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都、美術館之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鐘曉敏說。上海正以“大博物館計劃”為引擎,推動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館之都”,並在賦能城市發展、美好生活、社區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今年文化遺產季期間,全市圍繞“守滬文脈,創享未來”主題,推出百余場線上線下活動,讓文化遺產真正“走入”大眾生活,成為觸手可及的精神養分。非遺手作攤位前,傳統的剪紙藝術或與年輕人手機AR創作同步﹔VR考古體驗區,參與者戴上設備,穿越時空一眼千年。在咖啡館邊喝咖啡邊用小程序參與文物知識闖關的80后白領張小姐說:“文博不再局限於展館內,而是市民生活中觸手可及的一部分。”
從機器人導覽到沉浸戲劇,從數字重生到跨界共創,當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深度交融,歷史便不再是沉睡的記憶,而是流動的智慧,持續滋養著城市與人心。而上海文博界的創新活力,也勾勒出“未來文博”的清晰輪廓——它不再是遺世獨立的聖殿,而是嵌入生活的智慧節點﹔不再停留於歷史復現,而在科技賦能下創造新敘事﹔不再局限於專業領域,而是全民共建的文化共同體。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李君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