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復旦大學以“一源六館”新格局面向社會公眾

2025年05月19日08:49 |
小字號

以“一源六館”新格局面向社會公眾 呈現百廿辦學歷史及精神

日月復光華“復旦源”活化煥新

在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復旦源”昨天啟幕開放,以相輝堂草坪為中心,建成校史館、博物館、藝術館、科技成果館、校友館、特藏檔案館在內的“一源六館”新格局。

“復旦源”是復旦大學“江灣校址”也就是今日邯鄲校區發源地,也是復旦精神溯源地。“復旦源”所在地,最早由老校長李登輝1922年籌資15萬銀圓建設,1947年5月他曾在登輝堂(今相輝堂)向師生發表的演講中提出,復旦的精神是“團結、服務、犧牲”。

“復旦源”2023年入選第八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如今,活化煥新的“一源六館”有何看點?

三件“鎮館之寶”

先來看看校史館的部分“鎮館之寶”——

五四運動上海第一鐘。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在京爆發。5月6日,復旦教師、《民國日報》總編輯邵力子接到北京專電后,立即向復旦師生傳達消息,並與李登輝共同指導學生聯絡上海各大學、中學。復旦師生敲響了校鐘,走出校園,掀起五四運動在上海的高潮。后來,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天下為公”贈予領導學生參與五四運動的復旦學生會副主席朱承洵。

目前存世最早的復旦文憑。上方印有“慈禧太后諭”,下方詳列各門課程的成績及平均分,不僅綴有雙龍戲珠圖案,還蓋有時任復旦公學監督高夢旦、教務長李登輝的私印。這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復旦文憑,是在宣統元年(1909年)頒發,文憑的主人是復旦公學第二屆畢業生張彝。2005年,張彝的孫子、復旦大學校友、知名物理學家張首晟於復旦百年校慶前夕將其捐贈給母校。

毛主席親筆題寫的校名。1950年11月,時任復旦校務委員會副主任的陳望道致信懇請毛主席題寫校名。1951年下半年,陳望道拜會曾任復旦校務委員會主任的新中國第一任大法官張志讓,二人商定請時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的吳溉之再次向毛主席轉呈題字請求。很快,張志讓收到了毛主席的親筆信函,內附一張沒有落款的宣紙題字。這件中央檔案館提供的原件復制品,也是校史館新征集到的重要藏品。

兩場大展將啟幕

復旦大學博物館,由相伯堂、簡公堂、景萊堂(蔡冠深人文館)組成。

相伯堂以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的名字命名,建於1933年,是學校的行政大樓。上世紀30年代,相伯堂與簡公堂遭炮火重創,飛檐翹角不存。如今,新修的相伯堂恢復了原貌,《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溯源展》5月26日將在此開幕,浙江仙居下湯、甘肅慶陽南佐、陝西神木石峁、河南源匯皇寓、山西夏縣東下馮等遺址最新發掘出土的50余件珍貴文物,將首次亮相。

上世紀20年代,李大釗、魯迅等名人曾在簡公堂演講﹔著名戲劇家洪深領導的“復旦劇社”也在此成立。昨天起在此開幕的“為了民族的解放與進步——革命文物中的復旦人和事”,展出了中共一大紀念館珍藏的數百件有關復旦人光輝事跡的革命文物。

1925年,復旦大學心理學院附屬實驗中學成立,在簡公堂北側建造校舍,劉大白、豐子愷曾在此任教。1937年,校舍被命名為景萊堂。未來,這裡將打造復旦大學博物館的“文化客廳”與“公共文化外交”新平台,設立半開放式標本中心+互動實驗室等。“我在復旦學修文物”特色活動將以趣味方式講述文物修復背后的故事。

多元一體“大碼頭”

復旦大學藝術館昨天以“日月復光華”為名的首展,24日起面向社會公眾開放預約。朱東潤書法的金石風骨,王蘧常章草的浩然之氣……這些藝術精魄與當代先鋒實驗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對話。作為復旦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實踐,本次展覽旨在突破學科藩籬,邀請觀眾見証哲學、科學、藝術和技術的跨界共生。

復旦大學科技成果館採用多媒體互動、實物展示等手段,以“探索基礎科學”“突破重大技術”“融合交叉研究”三大主題展區為核心,系統呈現復旦大學近年來取得的高水平、標志性科技創新成果,展示復旦硬核科技實力,生動詮釋復旦人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學家精神。

復旦大學校友館前身為1922年落成的“奕住堂”,裝飾中運用復旦校徽、校訓及校花等元素,讓校友在這裡找尋共同記憶,感受和煥發內在的能量。校友館以展覽展示為主,配以不同規模的會議室和沙龍休閑區,提供校友檔案一站式查詢服務等。

復旦大學特藏檔案館收藏了自建校以來的豐富檔案資源。將於5月22日開幕的“百廿遺珍 蘭台拾憶——復旦大學檔案館特藏陳列展”將展示百余件文獻和實物,多視角呈現復旦大學百廿辦學歷史及復旦精神,以期繼承薪火、光裕傳統。

據悉,未來,復旦大學將堅持“開放性、公共性、專業性、合作性、公益性”原則,努力把“復旦源”打造為大學博物館群多元一體的“大碼頭”。社會公眾可通過“復旦源”小程序提前7日(不包括當日)實名制預約,參觀當日需憑有效身份証件核驗入館。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黃海華)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