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大梁 弄潮兒向濤頭立
——上海以高質量發展服務全國發展大局

新華社記者 王永前 姚玉潔 葉昊鳴
萬裡長江,奔騰入海,“龍頭”昂起處,正是我國經濟中心城市上海。
2024年,上海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3926.71億元,城市經濟規模率先站上5萬億元新階段﹔口岸貿易總額達11.07萬億元,穩居全球口岸貿易城市首位﹔“上海-蘇州”集群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連續兩年位列第五……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經濟大省挑大梁必須要把握好的著力點,為經濟大省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實踐指南。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對上海“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牽引,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等指示要求,上海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在穩增長促轉型、挑大梁作貢獻上展現新作為,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大塊頭”要有“大擔當”
一頭連著無窮潛力的內陸腹地,一頭通達萬變機遇的國際市場,這是上海特有的地理方位,也是上海的歷史方位和戰略方位。
——把“港口流量”變全國“經濟增量”,上海不斷強化輻射服務全國經濟發展的功能和能級。2024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達5150.6萬標准箱、連續15年排名世界第一,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標准箱的世界大港﹔上海機場航空貨郵和旅客吞吐量分別達到420.6萬噸、1.25億人次,排名分別升至世界第二、第三﹔
——為全國經濟發展澆灌“活水”,2024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3650.3萬億元,科創板改革持續為新質生產力和“硬科技”發展輸血增能﹔
——2024年,上海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0家、外資研發中心30家,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等重大開放平台加快建設,鏈接全球能級進一步提升﹔
——2024年,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4%左右,支持在滬國家實驗室落實“總平台、總鏈長”定位,深化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設立總規模1000億元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
今年一季度,上海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1%,高於去年全年0.1個百分點,三大先導產業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7.2%,其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值分別增長8.9%、2.8%和13.2%。
“挑大梁、走在前,上海有兩個鮮明的發力點:一是高端產業引領帶動,結構轉型和動力轉換加速﹔二是資源配置、輻射服務的功能不斷提升,做強‘一帶一路’橋頭堡,帶動東中西協作和區域融合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秘書長陸軍榮說。
“新勢力”澎湃新動能
擁有“海陸空”全域制造能力的上海,以龍頭創新牽引長三角乃至全國產業鏈轉型升級。
“瞄准航空航天、汽車、船舶、新能源裝備制造的‘四新’需求,我們解決並交付了一批關鍵裝備或零部件產線。”上海交大智邦總經理吳俊表示,公司在棗庄、重慶等地設有制造基地和服務中心,2024年銷售收入超4.3億元,4年累計訂單額超18億元。
從布局新賽道,到謀劃未來產業,上海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決心和定力一以貫之、厚積薄發。
位於張江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百余台機器人有條不紊地進行倒飲料、疊衣服等訓練﹔“造機新勢力”上海時的科技與中銀金租簽署100架E20 eVTOL的採購訂單意向協議﹔特斯拉首批商用儲能電池從上海港運往澳大利亞……
作為中國產業鏈供應鏈上耀眼的一環,上海不僅有“大而美”,還有“小而精”。2024年,上海每3.5個小時就誕生1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目前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超1.26萬家,其中,八成以上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及關鍵領域。
令人驚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大潮中“挑大梁、當主角”,“新勢力”拔節生長,動能澎湃。位於徐匯區的“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吸引了100余家企業入駐,輻射帶動徐匯區聚集大模型企業近400家,實現“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鄰居就是合伙人”。空間內超千名從業者中,近三分之一是28歲以下的年輕人,很多企業創始人、CEO、CTO年齡不到30歲。
“以高端智造加速擁抱新質生產力,用數智變革全面激活發展新動能。”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說,“上海正不斷跑出一些顛覆性技術和未來產業,以此來輻射帶動全國其他地區的發展。”
做好“增長極”“試驗田”
過去幾年,上海東西兩翼齊飛,發揮“增長極”和“試驗田”作用,為國家試制度、探新路,更好服務全國改革發展大局。
向東看,剛迎來35歲生日的浦東引領區風華正茂,昂首前行。一系列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成果落地,以浦東和上海為“前鋒”,中國高水平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推進。“浦東始終以承擔國家戰略為使命,經濟總量超常規增長、發展質量跨越式提升、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堪稱改革開放排頭兵中的翹楚。”上海公共外交協會會長周漢民說。
向西看,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成為探索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試驗田”。在長三角,創新鏈、產業鏈協同實現更高水平融合發展。嘉昆太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聯盟成立,吳江-虹橋、海寧-金山-浦東等一批跨省低空載客線路開通﹔“中歐班列—上海號”從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南向拓展帶啟航,已實現中歐線、中俄線、中亞線全覆蓋,成為長三角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物流通道……
弄潮兒向濤頭立,風帆更勁海天闊。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說:“上海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擘畫,堅持整體謀劃、協同推進,重點突破、以點帶面,持續強化‘五個中心’建設的整體效應、平台效應、放大效應和輻射效應﹔始終堅持‘四個放在’,埋頭苦干、砥礪奮進、勇挑大梁,努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據新華社上海5月18日電
(來源:刊於《解放日報》 2025-05-19 02版:要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