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各大高校接連構筑“AI+”新平台,促進科研范式改革賦能學科躍升
在“試驗區”奮力打造AI領軍人才高地

“未來拔尖創新人才的兩大核心素養就是人工智能和跨學科能力。”兼為數學老師和AI創業者,來自法國的伯涵崢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這也是“笛卡爾班”課程體系核心內容的兩大維度。
作為習近平總書記近期在滬考察面對面交流的唯一外籍教師,伯涵崢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聯合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與巴黎文理研究大學,日前推出首屆“笛卡爾班”,面向2025級本科生構建“數理+AI+工程”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
不止這個大師班,創建歷史可溯至1958年的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學科群,也組建成立了新的計算機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密碼學院),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軟件工程3個專業,均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同時,從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班,到以圖靈獎得主、計算機科學方向首席教授約翰·霍普克羅夫特院士命名的“John班”,上海交通大學開出拔尖人才特色班。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上海承擔國家關於AI未來領軍人才培養“試驗區”改革探索任務,正實施人工智能促進科研范式改革賦能學科躍升計劃。各大高校接連構筑“AI+”教學科研新平台,支撐行業應用、建設人才高地,力爭在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
算力算法:加寬基礎底座
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新基建中,AI+教育離不開寬厚的基礎底座。近日,中國算力平台(上海)教育專區暨上海教育智算服務平台正式上線啟動。這一國內首個教育行業算力服務平台,由上海師范大學分析測試與超算中心和國家(上海)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聯合打造。有了普惠、安全、易用的AI基座,長三角區域乃至全國各類院校的教育、科研團隊就能在平台上輕鬆創建、部署和管理“萬能工具箱”,由平台完成算力資源的分配、應用模型的匹配和場景化編排,形成可以直接使用的“容器化應用”,像“購物網站”App一樣緊密連接供需兩側。
作為上海教育智算服務平台孕育出的第一個大模型,教師教育大模型“智元課堂MetaClass”已迭代到2.0版,由模型驅動具有自主思考能力的9個學生智能體,師生共同演繹不同學科的教學場景,開始在全國首批約30所院校中部署試用。
從算力到算法,由復旦師生共創的AI算法工具VQ Crystal,此前獲得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國賽金獎,革新了傳統晶體材料發現的科研范式。這一“AI+師生共創”項目,由大數據學院邱子杰等不同院系的本科生,與來自未來信息創新學院、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智能復雜體系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實驗室的幾位教授一起,跨學科聯合組隊攻關。除了“AI+師生共創”專項計劃,今年復旦還將面向學校所有學科設立AI青年師資專項計劃,加力助推這份“年輕的事業”。
AI發展和治理先有“四梁八柱”,再起“高樓大廈”。按計劃,同濟大學本月即將成立工程智能研究院、醫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極端環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航空運輸與低空經濟研究院五大研究院,重點推動傳統工程產業從依賴人力經驗的運作模式,向數據驅動、知識引導和物理規律融合的智能化模式轉變,並以此為示范帶動數字底座基礎上的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四鏈”融合發展。
智腦模型:加深行業應用
“溫度31.331,風量40080,溶氧26.625,pH值6.925,補糖速率750.658……”5月中旬,在上海交大人工智能與微結構實驗室,助理教授打開筆記本電腦上的AI工業自控系統,各種參數隨生產曲線的抑揚起落而實時變化,實線是已經完成的幾十小時,虛線是將要進行的幾十小時……
運籌帷幄,決勝萬裡之外。這位“AI工程師”管控的實際生產線,是遠在新疆的上市公司500噸級發酵罐。它們每個都有四五層樓高,是全球最大的抗生素中間體發酵罐。打通上海三大先導產業的創新鏈,來自上海交大集成電路學院的李金金教授及其團隊成功研發全球首套“基於時間維度的AI工業自控系統”——ManuDrive,首次將時間變量引入人工智能模型,實時分析微生物的生長狀態,在100多小時的時間線上實現對復雜發酵過程的動態預測與精准調控。
此前,傳統發酵過程高度依賴人工經驗,工程師24小時全天候值守,手動調節溫度、溶氧量、pH值等數百項參數。而人工智能全面接管工廠后短短一個月,產量向上突破了3到5個百分點,比起以往的“試錯式”生產,效率大大提升。
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緊緊對接國家先導產業、重點領域,滬上高校AI賦能千行百業,加速成果轉化、加深行業應用。同濟大學傳統優勢院系——土木工程學院自主研發的知識大模型CivilGPT,已通過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備案,成為全國教育系統首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的大模型。同時發布的“行之”智慧交通大模型,也為出行者、交通部門及行業企業提供智能化、精准化服務。
同樣,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聯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技術智能(AI4T)協同創新研究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昌俊擔當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宋海濤出任首任院長。新院結合香料香精、綠色化工等特色學科,聯合知名頭部企業和高校,重點布局3個研究中心:AI+創香研究中心、AI+軌道交通智能運維研究中心、AI+氟代制藥研究中心。
“AI大課”:加快人才培養
“很多學生跟我說選不上課,問我有沒有什麼辦法。”復旦大學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青年研究員陳智能收到了數封意料之外的郵件。這門課是他聯合馬興軍、曹藝馨、戈維峰3位老師開設的AI專業核心課程《人工智能前沿探索實踐》。由於課程火爆,選課人數臨時從50人擴充到70人,仍供不應求。
日前,復旦大學啟動AI驅動的教與學融通改革,推動“AI大課”從1.0版向2.0版邁進。去年啟動的“AI大課”1.0版,開出了AI通識基礎課程、AI專業核心課程、AI學科進階課程和AI垂域應用課程。2024—2025學年共開課121門,7500余名本研學生修讀。
從復原山西呂梁無名烈士容顏,到復原北周武帝宇文邕面貌,AI對於考古而言已不可或缺。《AI考古》開課第一天,文博系副教授文少卿發現,來旁聽的學生比選課人數還要多。除了文少卿,一起教這門課的還有計算與智能創新學院教授錢振興和金城。文博系2024級碩士生張馨予饒有興趣地選了這門課,“在三位老師鼓勵下,我試著利用AI深度學習方法,來辨識青銅器的器類和年代等信息。”
以“AI大課”為架構,復旦大學打通AI+雙學位培養路徑,2024年至今共獲批設立41個“X+AI”雙學士學位,首批170余名學生進入項目培養。未來,學校將全面實施“智學”“智教”“智評”全要素協同發展的“AI大課”,建設未來學習中心,推進教育教學變革。
同為文理兼容的綜合性高校,同濟大學也將全面提升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作為近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全面啟動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和“知識圖譜”建設計劃。去年以來,同濟已打造百余門人工智能通識課程,並進一步推進人工智能助教、助學、助管、助評。
針對急需而緊缺的卓越工程人才,更少不了高校“智”造。在上海市教委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單位上海電機學院,“AI+卓越現場工程師”人才培養行動計劃(2025—2027年)新近發布,明確到后年完成15個專業AI化升級、重塑百門數智課程等。院長龔思怡表示,學校將搭建校級數智課程平台和虛擬仿真實驗中心,新增60間智慧教室,同時每年立項100個AI類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記者 徐瑞哲 黃海華 李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