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跨越年代家風故事 家國情懷就是最好傳家寶

一個甘薯一株牡丹一張照片,講述跨越年代的家風故事
家國情懷,就是最好的傳家寶
昨晚,“家國萬裡時光故事會”上海市弘揚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主題活動在上海郵政博物館舉行。多組家庭登台動情講述跨越年代的家風故事和家國情懷,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折射出上海這座城市的文明底色。
74歲的退休工程師徐承熙向全場觀眾展示了一份特殊的“傳家寶”——一個甘薯,他的先祖是出生於上海的明代杰出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徐光啟。明朝末年江南發生水災,為了找到一種高產作物,徐光啟從東南亞引進了甘薯,並將種植方法廣泛推廣。“這個甘薯蘊含了家國情懷,這就是我們家最好的傳家寶。”徐承熙表示,徐氏后人一直牢記祖訓,勤懇工作,“哪怕如甘薯一般平凡,也要牢記‘經世致用,報效國家’的祖訓”。
在奉賢南橋,有一株生長了近500年的牡丹。這是明代書畫家董其昌送給吳塘村鄉紳金學文的喬遷之禮,金家后人至今仍在守護著這株“江南第一牡丹”,如今已延續到了第24代。“每年開花的時候很熱鬧,非常希望董家后人來一起觀賞。”金家的第22代子孫金書林對觀眾們表達了這樣的心願。出乎他的意料,董其昌的后人董一飛真的出現在了活動現場,兩位老人激動地擁抱在了一起。從500年前的一諾千金,到500年之后雙向奔赴,兩個家族共同書寫了一段世代友情的佳話。
1949年4月,上海解放前夕,著名民主人士、教育家黃炎培的次子黃競武因阻止國民黨政府轉移黃金等財物而被特務逮捕,不幸犧牲,時年僅47歲。活動現場,黃炎培曾孫黃翔帶來一張爺爺黃競武的照片,照片旁寫著黃炎培為兒子寫下的留言:“我們每一回走過北京天安門,望見高高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想起千千萬萬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犧牲的生命者中間,有一個是你。”黃翔表示,將追隨祖輩家訓,做愛國情懷的繼承者、追隨者、宣講者,為祖國和人民守護好珍貴的傳家寶。
幾代從事國家建設工作的家庭代表們也先后登台,講述文明家庭傳承優良家風的故事,其中包括父女兩代共同為“大飛機”航空夢想發揮光和熱的盧扣章家庭,從江南造船廠清潔工成長為焊接大師的朱瑞霞家庭等。“玉米之家”巫永睿夫婦2013年回國建立實驗室,在玉米品質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影響力。來自尼泊爾的那哲父子兩代來到上海14年,親歷了城市的飛速發展。這些新上海人家庭、外國人家庭、海歸家庭共同上台,將自己的故事寫進說唱歌曲,共同吟唱對上海的熱愛。
活動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主辦,虹口區委宣傳部、上海廣播電視台協辦,旨在打造傳承優良家風、引領家風文化的重要平台,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吳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